鬲·商代
全器伪作大约有两种情况:1.不以真器为模本,而是自行设计形制、纹饰。在设计时可能参考《考古图》《博古图》等书所著录之图像及铭文,这些书摹绘本已多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做局部改造,铭文亦多加以杜撰,于是使此种伪器常出现形制、纹饰不合规范,形制与纹饰不吻合及铭文字体、文句不合古法之漏洞,多见于乾隆以前伪器,在《西清古鉴》等书中即可以看到此种器物。 如该书之“商父庚鼎”,形制虽无大错,但口下涡纹带间夹以兽面,商鼎纹饰无此种形式,显为伪制。又如“周仲尊”双耳半环式,是西周时期壶形,但耳间纹饰却为饕餮与曲身夔龙,器形晚而纹饰早,圈足上纹饰也为西周时期所不见,铭文亦不通。
2.以真器为模,用翻砂的方法或失蜡法铸成,多见于乾、嘉以后。以此种方式所作的伪器,由于形制合于规范,且往往又制作假锈,故较难识破,尤其是作伪高手的制品,几乎乱真。可用以下方式辨别真伪:
(1)新铸伪器一般比等大的原器沉重。这是因为商周青铜器长期埋于土中,多已经缓慢腐蚀,而伪器无长期腐蚀过程。如陈佩芬先生曾著文,公布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晚期师兑簋,重4.28公斤,而按原器伪制之器,尺寸相似,却比原器重了0.26公斤。由于有此种现象,故有经验的鉴定者用手掂量亦可感知真伪。
(2)用失蜡法所铸伪器,器表无突起的范线。商周铜器多采用块范法铸造,合范浇铸后,器表多留有范线。用失蜡法制伪器既不用块范,故器表不可能有任何范线。用此种方法制模,是先于外范上贴蜡,分割成几块,然后拼合在一起。这样在浇注铜液后,即会在器表上看到蜡模拼合处所留下的凹陷的痕迹,与块范法铸器凸起之范线形状显然不同。
(3)伪作器多无垫片。古代用块范法铸造,需用碎铜片按一定方式垫在内外范之间,以固定二者间的距离。有的青铜器甚至能在体表凭肉眼看见垫片。但作伪者,特别是早期作伪者,限于对商周铸铜技术的了解程度,一般并不懂得使用垫片,更不可能清楚地了解不同时期垫片的分布方式,因此垫片的有无与垫片的分布方式可作为判定真伪的重要参考。
(4)新铸伪品做锈与真锈有区别。古代青铜器长久埋于地下,其锈蚀是逐渐生成的,故有复杂的层次,诸层次色泽不同,且周围边缘有自然的断面。其质料坚硬,用指甲剥抠不易脱落,用刀剔或用锤敲击后会成片或成块脱落。假锈是用人工方法在较短时间内造成的,故与真锈在形态、质地方面有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