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获悉:2005年我国在学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98万人。11月14日,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确认的最后一天。近150万考研大军确认参加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开始进入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来的第8个年头。 在日益火爆的考研背后,研究生教育质量备受关注。在日益火爆的考研背后,研究生教育质量备受关注。“目前,国内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在今年召开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中科大常务副校长侯建国如是说。实际上,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已悄然启动。
本科化与“学士后”
毫无疑问,关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远不止侯建国一人。11月7日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学士后教育。”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东南大学演讲时所说:“中国高校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远远要比美国最好的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但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中国确实和国外不少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生还达不到优秀本科生的水平,”许纪霖说,“许多优秀本科生要么出国,要么就业,考进来的一小部分研究生,在他们上本科期间大部分精力都用来死记硬背对付考研了,根本没作好研究生教育的准备。进来之后,我们要给他们补本科的课,要教他们怎样做研究,这个阶段需要两年左右。”他还说:“他们没达到研究生应有的水平,但又拿到了学士学位,我只好说他们是‘学士后’。”今年上半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出版。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57.8%的硕士生导师和52.7%的研究生院负责人认为研究生质量有所下降。
研究生要不要“研究”
像潮水一样涌向考研独木桥的学生大军,不是每个人都是奔着“研究”学术而去的。“工作缓期两(三)年执行”是他们中许多人内心的痛楚,就业压力让他们难以潜心“研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另一个调查统计结果证实了这一点。调查发现,学生攻读研究生动机多样化,除了追求学术之外,相当多的学生把读研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或者逃避就业压力的途径。硕士研究生中带有非学术目的读研的比例达到38.5%,其中逃避就业压力的比例占22.5%,其他目的的比例占16%。“我想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个误区。”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的史秋衡教授认为,“在国外,硕士研究生只是一个过渡学位,两年制的硕士生很常见,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是专注于学术研究,只有少部分接着读博士。”许纪霖说:“我们现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一刀切,并不区分应用型和研究型的硕士培养。而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不成,低不就,既不适应研究型也不适应应用型。”这无疑是现在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种尴尬。如果定位于研究型,就要强调学术创新和学术独立,就要强调导师的“言传身教”;如果定位于应用型,当前部分新增硕士点根本不具备足够的硬件条件。在某些大学看来,研究生数量多是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前提,因此他们强调学位点数和招生人数,极力追求规模的扩大。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至少应该改变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即使是应用型的研究生,也并非不要创造性,也并非不要学术研究。”史秋衡说。
读研的“围城”之惑
10年前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颜先生回忆说,那时他的导师总共只有3个硕士生,对师兄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们每周去一次导师家,谈生活也谈学习。他的硕士论文,提纲三改、草稿五易。他说:“当年我们对导师是又敬又怕。”但十年后的研究生对导师就不一定都有这么深厚的感情了。一些人读研三年,见不到几次导师,更遑论让导师“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了。据有关统计,导师人均指导的研究生数为16人,其中16.8%的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在30人以上。史秋衡认为,认真指导一篇硕士论文,最少要花半个月时间,二三十人的论文,导师怎么看得过来?更何况大多数导师还带着博士,指导博士论文的时间远多于指导硕士论文。于是乎,在一些大学,大师兄带师弟,师弟再带小师弟,已成惯例。经过多少挑灯夜战,小杜终于从外地考入北京某著名高校读研。兴奋不已的她一入校心情就立刻跌落谷底:她这个班级共有50多人,比本科时的人数还多。一个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平时根本没有给自己学生上小课的机会。一些同学认为,学校的研究生水平还不如本科生,跨专业的研究生半路出家,没有本科生那么扎实的功底;同专业的研究生所学课程与本科基本雷同,学校规定可以免修这些课程,这样,大多数课程免修之后,可以上的课程所剩无几,于是很多人在寝室打游戏、睡觉、出去打工,研究生就像没读一样。“读研到底值不值?”这成了一些研究生的困惑。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倾向,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层次,阻碍了研究生教育中创新力培养的分量,这一现象值得高度警惕。
新闻链接
我国跻身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
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获悉:2005年我国在学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98万人,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飞跃,迅速跨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渠道,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过去20余年间向国家输送近16万名博士和120万名硕士,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国夯实了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有力地提升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规模相当宏大的学位授权体系和研究生培养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