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日是第1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艾滋病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劲敌。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承担起“遏制艾滋,履行承诺”的使命。
在中国,各级政府为预防艾滋病蔓延采取了有力措施,同时一支民间防艾队伍也在悄然行动。 这支特殊的队伍中包括艾滋病人和与艾滋病本无关系的社会人士、非政府组织、团体,他们或呼吁奔走,或向艾滋病人提供关怀和援助。他们力量微薄,却都步伐坚定;他们默默无闻,却都有着一颗滚烫的心。
本文的主角、35岁的哈市市民肖强,便是民间防艾组织的一名男志愿者,也是一名艾滋病毒携带者。从被确诊至今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克服了心理恐惧,积极面对病毒,加入到艾滋病科研项目中,并向艾滋病人提供关怀与支持。24日,刚刚从北京返回哈尔滨的肖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恐慌:被判“斩监候”以后的感觉
身高一米八十多的肖强,看上去很魁梧,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全颠覆了记者脑海中艾滋病人的形象。但是在得知染病的初期,他也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挣扎。
被查出感染艾滋病毒被艾滋病人称为“斩监候”,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面对死亡。2005年,肖强在哈尔滨市疾控中心被检测出HIV阳性,艾滋病毒携带者。
在被判“斩监候”的初期,肖强也像其他感染者一样觉得这是一场灾难。当时他对艾滋病的了解仅是这种病是会死人的。他躲在家里,静静地等待死亡。半个月过去了,肖强发现自己的身体没有任何的变化,他忽然意识到,可能自己在短时间内不会死去。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鼓励他积极的面对,但他更渴望与其他艾滋病人交流,想知道其他的人怎么生活的。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交给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可是却没有一名病人愿意与他联络。
在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他与北京一名艾滋病人取得了联系。此人当进已发病4年,最初只是不明原因的气喘、低烧,被查出感染艾滋病时,CD4+细胞计数(CD4+细胞计数的降低是引起人体免疫缺陷的主要原因,CD4+细胞是艾滋病病毒最主要的靶细胞。)降低至4,而正常人的CD4+细胞计数一般在500~1500左右。经过四年的治疗,他的CD4+细胞计数已升至200,目前生活得很好。
肖强接触到的病友中,一名美国朋友从1989年被发现感染艾滋病毒,至今依然健康地活着,而国内其接触到的一名病人,服用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已有15年,依然生活得很好。
“别人能这样活着,我为什么不能?”2005年6月,肖强赶到北京,在那里他加入了艾滋病志愿者组织,进入到了艾滋病科研项目工作中。
肖强说:“艾滋病虽然可怕,但病毒是可以被控制的,而且现在的治疗经验也越来越丰富。1997年鸡尾酒疗法的发明大大降低了艾滋病死亡率。以前一个病房进去十个艾滋病人,可能被推出去九个,可是现在却可能走出来九个半。人应学会面对,只有面对问题才能冷静应对,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快乐:成为志愿者后拥有众多粉丝
在北京,肖强加入了我国第一个关怀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民间团体———红树林,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志愿者组织里,肖强得到了艾滋病知识的培训,并把这些知识传递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由于本身感染艾滋病病毒,做志愿者会更有说服力。他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被帮助的艾滋病人,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歧视在你的心里而不是在别人的眼睛里。”
“感染者都想到过死,有的甚至尝试过多次,可是我接触到的病人中,真正自杀成功的不到1%%。艾滋病人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可是却不能轻易对他人倾诉,志愿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倾诉的渠道。与同是患病的志愿者,更容易引起共鸣,现身说法也更令人信服。”肖强说,“我的工作首先就是鼓励他们放下包袱,面对疾病。很多人是被疾病吓垮的。”
肖强曾帮助过一名山西商人。那是一名42岁的小煤矿主,是一名艾滋病毒携带者,住进医院时精神已完全垮掉。别人说话时,他只是呆呆地看着,毫无反应,唯有肖强与他说话时,他才会笑笑。可是劝解时,他总是说“我不想”、“我没压力”的话。由于未到发病期,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出院了。可是两个月后,他又回到了医院,人已经脱相,而且来之前已把后事安排好,可是他的病情并没有加重。在医院住了20多天后,他坚持要回家,担心死在外面。此时肖强或其他的志原者说什么他都已听不进去。他已经完全被病魔吓倒了。
在心理问题上,肖强坚信人只能自己救自己,他常对HIV感染者说的话就是:“我劝你多少都没有用,最关键的是你自己能走出来,要自立自强。”
今年8月,红树林牵手北京佑安医院的爱心家园和地坛医院的红丝带之家搞了爱心汤活动。以汤是做媒介,给予住院的艾滋病人心灵的温暖。因为很多感染者从外地到北京,许多事情和人都不能面对,志愿者借着送汤,与他们交流,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
当记者问他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共帮助了多少人走出心理误区时,肖强想了想说:“他们能正确、积极地面对疾病应该是他们自己的功劳,是他们自己走出的心理误区。但是我现在有很多崇拜者。他们对我心理状态、对我目前的身体情况都非常羡慕。昨天还有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说:‘你身体保养得真好,我妈妈说你都能打大老虎了。’”
躲避:无力帮助他人时的选择
虽然助人是快乐的,但由于治疗艾滋病药品价格过高,很多病人没有经济能力承担。当看到那些因无钱治病而回家等死的艾滋病病人时,肖强选则了躲避。“作为志愿者,我能提供的帮助只是在语言和一般的事务上,在金钱上,我们的能力太渺小。”肖强无奈地说。
不久前,一位农村病人到北京治病,随身带了一万多元钱。刚入院时很乐观,觉得这些钱已经足够治好自己的病,可是他没有想到这些钱是远远不够的。后来,他面临无钱治病的窘境,在他走之前的几天,肖强便开始躲他。“没有能力帮助他,我觉得很难过。作为志愿者,只能伸出手鼓励病人,期望他凭着顽强的意志走出生命低谷,无法为患者治疗,也无法为患者提供经济援助。”
当记者问他所见过的最小的艾滋病人是多大时,肖强的表情变得沉重起来。因为几天前,他刚刚遇到一名年仅三岁的感染者,是母婴感染。看着那幼小的生命即将面对死亡,他心里很难受,可是他却无能为力。他说:“对那些可怜的孩子、无钱治病的人,有时我会选择躲避他们,尽力让自己不去想。”
除了心理上的帮助,志愿者也会为艾滋病人提供一些权益上的支持,帮病人争取应得的权益,但他们的能力很有限。
对于艾滋病人的治疗,国家出台了“四免一关怀”政策,有的城市推出了地方求助措施。据肖强介绍,从2005年开始,广州通过感染者组织开展工作,对广州市民艾滋病毒感染者提供每年700元的门诊费用和一万元的住院费用。如果当年未发病,基金累计到下年。目前,北京也正在酝酿出台相关政策。
期望:像普通人一样幸福地生活
“走在人群里,我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只是身体里多了一种病毒而已。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发病,什么时候会死,所以我珍惜现在。今天好好感受生活,就组成一个个美好的明天。”肖强称,接受媒体的采访,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人的生活状况,不要歧视他们。
对于家乡的艾滋病的防治工作,肖强一直关注着。而他对艾滋病药物知识甚至达到专业人员的水准。
黑龙江省是艾滋病低发病地区,病例较少,临床经验不够丰富。肖强从北京回来时,给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带回几十斤重的资料。
他与哈市多名感染者保持联系,解答他们关于疾病、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希望能够在哈尔滨成立关爱感染者的志愿者组织。
肖强期望艾滋病人能像普通人一样幸福地生活。而歧视,是防艾宣传中必须竭力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人人参与。肖强说:“我们需要理解的仅仅是:请大众把艾滋病视作一种疾病,被感染的人与患流感的一样都是病人,社会对他们都应该一视同仁。我们不需要人们表现得与艾滋病感染者亲密无间。对普通人来说,只要不歧视就足够了。我现在工作的环境、生活的环境,人们都已能平静地对待,可是让全社会接受还需要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