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11月26日讯:
日前,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牙营村102岁的符怕亚阿公,带着老伴同全村63户农民一起,告别了世代居住的茅草屋,住进儿子新建的2层小楼。虽然动作迟缓,但他每天都在新楼的周围剪草,说是要爱惜新环境。
而在十月田镇才地村,韦桂珍、韦桂琼等3位妇女,则在一起算着她们合股种西瓜的收成。村干部麦永辉、张荣立等人,一边组织农民管理香蕉,一边商量明年是种西瓜还是继续种香蕉。
村貌大变样,村民得实惠,村干部筹划着搞生产,这是昌江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气象。
工业反哺显成效
昌江黎族自治县总人口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16万,下辖183个自然村。
在昌江,文明生态村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截至今年10月,昌江共建成文明生态村84个,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约48%,受益人口7万余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42%。
说起文明生态村建设,海尾镇海渔村村民王和凤感到很自豪,他说如今村子不像以前那样脏乱了,从镇里通往村庄的一条街,商铺、餐饮、娱乐,样样都有,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了。昌化镇杨柳村的张定泰说,建文明生态村后,路平了、宽了,瓜菜商可以直接到村里收瓜菜,大家种瓜菜的积极性更高了。
昌江的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昌江有著名的石碌铁矿,还有不少水泥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对财政的贡献较大,县里再把相当一部分财力,用于文明生态村建设以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据悉,光用于橡胶扶贫的资金就接近1000万元,扶持25个行政村的71个自然村,4405户共2.2万多人种植了49116亩橡胶,平均每户种植10亩至13亩。
而昌江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帮助,也起了很大作用。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文平粗略算了一下,华盛水泥厂、国投水泥厂分别捐赠水泥6000吨和2000吨,海顺公司资助80万元帮助石碌镇水富村建小学,海钢公司资助上百万元帮助石碌镇牙营村建中心大道和环村路。
对农村的反哺也不局限于工业,商业企业也不甘落后。绿生农资有限公司、海森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开办的16家农资连锁店,使广大农民直接受益。正大公司在对虾养殖方面对昌化社区的技术和资金扶持,使该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多元,有8户村民的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
结构调整出成果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修路建房种花草,还要让农民在生产中能赚钱得实惠。生产不发展,农民的腰包不鼓,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新农村,”县委书记关进平说,“而增收的主要途径,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十月田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香蕉面积达到3.5万亩,占全县香蕉面积近7成,是昌江有名的“香蕉镇”。
该镇才地村过去是有名的“问题村”、“上访村”。通过种植西瓜,村民有钱了,也改变了观念。村支部书记麦永辉说,以前谁能打架谁算有本事,现在谁能挣钱谁才光荣。过去看谁赌博赢了钱,大家都眼红,现在谁西瓜长得好,谁房子建得漂亮,才是大家羡慕的对象。
在南岭三四村,一排排新盖的楼房规划有序,一条条硬化的村道纵横交错。该村不仅把村里的1300亩土地全种上橡胶,还到邻村承包1400亩土地种甘蔗和香蕉,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有几家还买了电脑。
石碌镇牙营村,现在成为闻名的运输专业村,有46户专业户,50多辆车,常年在东方、儋州一带搞运输。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昌江已涌现出才地等10多个西瓜村、杨柳村等20多个瓜菜村、海渔村等10多个养殖村、南岭等10多个香蕉村以及众多的芒果村、橡胶村。
新农村要有新农民
昌江领导意识到,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因此,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训有技能的新农民,成为昌江各级领导的共识。
“不能让众多的农民子弟,因高学费被挡在教育的大门之外,因没有技能,被挡在就业的大门之外。”关进平言之动情。
新举措马上就开始实施。
今年下学期,王下乡初中部符丽秋等269名黎族学生,全部搬来县民族中学,开始崭新的校园生活。他们由县政府出资,按“民族寄宿班”的形式,实行“三包”,即“包吃、包住、包入学”。
“269名学生包吃、包住、包入学,甚至连生活费、教辅材料、校服等,都由政府全包了,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本学期政府为安置这批王下学生的投入为45万元,今后每学期可能超过100万元,”昌江教科局局长翁平说。
在昌江中学2006年秋季报名中,本县籍高中学子的受惠总额达80多万元。
作为省级贫困县,昌江免除高中部学生学费,在全省尚属首例。据悉,从明年春季开始,该县还计划免除昌江户籍所有高中生课本费。
2006年,已列入县财政预算的教育经费投入额为7185万元,占年度财政预算安排的14.7%。
职业培训,发展打工经济,以及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是另两项惠农举措。县里今年投入500万元,建设农村学校远程教育网络,投入200万元,完善职业教育设施。
目前,全县成功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人员12912人。昌化镇昌城村委会共有人口3057人,就有1310人外出打工。村主任林义光粗略算了一下,外出打工人员每年往家里寄钱至少都有200到300万元。
据县农业局局长郭奋德介绍,培训使农民普遍掌握1—3门农村实用技术,并带动70%以上的农户成为科技明白人。近2年,全县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农民1万余人。今年县政府又投入100多万元,计划再培训新型农民5000人。(来源:海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