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1月26日专电(记者唐卫彬 邬焕庆 廖君)茅盾文学奖花落湖北,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由湖北作家折桂,鲁迅文学奖数名湖北作家榜上有名……在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作代会上,一些全国文学大奖近年来纷纷被湖北作家捧走的现象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文学鄂军”的崛起成为一个焦点话题。
老中青格局:令人注目的湖北作家群
在记者的手中,有一个骄人的成绩单:
2004年12月,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评奖揭晓,湖北省作协专业作家陈应松创作的中篇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和湖北省作协文学院签约作家胡世全与人合著的报告文学《革命百里洲》榜上有名。
2005年4月,茅盾文学奖第六届获奖名单公布,湖北作家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获奖。
2005年,湖北作家叶梅的中篇小说集《五月飞蛾》,邓斌、向国平合著的评论集《远去的诗魂》获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2006年,湖北作家刘醒龙创作的《圣天门口》获得中国小说学会奖长篇小说奖,陈应松创作的《太平狗》获中篇小说奖,再次印证了湖北小说创作的强大实力。
“湖北的文学创作能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湖北老中青三代作家,各成方阵,阵容整齐。”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王先霈说。
实际上,湖北以武汉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令人注目的作家群。60岁以上的作家,如洪洋、刘富道、管用和、周翼南、李建纲、汪洋、王维洲、岳恒寿等,仍在坚持创作;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作家,如方方、池莉、熊召政、刘醒龙、邓一光、陈应松、李传锋、董宏猷、胡发云、沈虹光等,创作势头旺盛,构成湖北文学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作家,如刘继明、田天、张执浩、晓苏、华姿、田禾、魏光焰、姚鄂梅、李修文等,已崭露头角。更令人惊叹的是近年来在中国文坛挥袖撒香的女作家,湖北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2005年按《湖北省作家体制改革的意见》,我们顺利完成了第六届合同制作家的招聘工作。本届签约作家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25岁。老、中、青三结合的作家格局已基本形成。签约一年来,创作成果丰硕。”王先霈说,目前,已有王建琳的《风骚的唐白河》等两部长篇小说正式出版,有13部长篇小说创作基本完成,正待修改出版。
化蛹为蝶:精品出自“平”“实”的创作之路
近年来,国内一些作家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变得日益浮躁,“下海热”“编剧热”“博客热”一波波地冲击着他们,而就在这一片喧闹中,湖北作家却大多一门心思地走着自己“平”而“实”的创作之路:“平”,是他们普遍的平民视角;“实”,是他们坚持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
今年6月,湖北作家方方推出了中篇力作《武昌城》,深化了她近几年用平民视角描写武汉的历史和城市文化的风格,产生了强烈反响。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文学创作的力量来自于作者本人的内心,近几年,湖北作家都在集中精力,埋头创作,所以新的作品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
王先霈指出,湖北作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贴近基层群众,有较强的平民意识,平视描写基层、低层的老百姓。尽管他们可能在艺术形式上不够“新潮”“前卫”,但这种平民化的创作容易使更多的老百姓接受和喜欢。
“另外,我们也针对湖北作家这种难得的创作作风,为他们积极提供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条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梁必文说,“2001年至2002年,作家陈应松在神农架林区挂职,其后创作了《太平狗》《火烧云》等一系列反映神农架的作品。而作家刘继明在三峡工程建设指挥部锻炼后,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梦之坝》。”
湖北作家历来有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但在现实主义旗帜下,湖北作家的艺术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过。方方的《风景》、池莉的《化蛹为蝶》所代表的“新写实主义”文学,扬弃了现实主义一些传统理念,更多地注重原生态的摹写。刘醒龙的《凤凰琴》《分享艰难》以直面现实的姿态形成了震动全国文坛的现实主义冲击波,而到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系列”创作完成,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融合,又表现出很强的现代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至于邓一光长篇小说《我是太阳》的英雄情结,熊召政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史诗笔法,尽管艺术表现风格不同,但都体现了一以贯之的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张扬。
一路春光:令人羡慕的写作“生态环境”
谈起文学创作,湖北人总是骄傲地说:湖北有一批全国知名的作家。
1991年以来,湖北作家共创作出版长篇小说260余部,中短篇小说集300余部,诗歌散文集400余部,报告文学集150余部,文学理论专著200余部,电影和电视文学剧本120余部。湖北作家每年创作发表100多部中篇小说,620余部作品被全国各大报刊转载,30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电影。
“湖北作家之所以如此多产,得益于湖北良好的创作环境,一个令人羡慕的写作‘生态环境’。”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韦启文说。
从1985年开始,湖北省作协就开始实行两年一届的签约合同制作家制度,现已举办6届,签约作家累计近百人。2005年,他们又围绕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尝试推行“驻会专业作家、驻会合同制作家、合同制作家、项目合同制作家”四种形式并存的作家管理体制改革,取代了“作家终身制”,把精力聚焦到了作品项目上。
湖北人在“大办文学”上的精明,在努力形成文学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强大合力上得到了更有力的体现:他们根据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少儿文化等特点,先后创建了长阳、黄梅、松滋、恩施、南漳和省交通厅6个文学创作生活基地;他们不断加大扶持与奖励作家创作的力度,筹资100万元设立了湖北文学奖励基金,从2004年到2006年创作专项补贴增长速度达50%;他们在湖北作家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作家深入生活补贴发放细则》等多个具体文件规定,并基本落实到位,第六届签约作家每月领取的创作津贴为500元……
针对湖北文学的崛起,学者贺绍俊评论说,湖北作家们把握住了新世纪跳动的脉搏,营造了一个各种精神和谐相处的文学世界。而事实上,雄踞中部、肩挑长江,大山大河造就的浪漫气势使湖北自古以来就孕育出迥异于中原文化的楚文化。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片沃土上会生长出文学的葱郁大树。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