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东亚合作论坛11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开幕,来自中日韩三国的70余位专家济济一堂,针对东亚地区局势和面临的问题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
主持人金景一:大家下午好,我是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的所长金景一,今天下半场的会议由我来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孟祥青教授。
孟祥青: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对我的邀请。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东亚安全的困境与出路”。
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个主题的名称——“构建和谐东亚”非常好,但是我们也知道现实的东亚有许多不和谐之音,而且表现在很多方面。尽管在冷战结束以后,经过很多年的努力东亚在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和谐之音不仅很多,而且有的时候这样一些音符还非常强劲,比如朝鲜半岛时紧时缓的局势。所以我想东亚安全合作所面临的困境都是我们所公认的,就这个问题我想谈四点看法:
第一,在谈到东亚安全合作的时候我们要看到一个现实,东亚确实不存在欧洲那样的安全机制,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我认为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搞像欧洲那样的一个安全机制。如果把冷战以后的东亚和欧洲做一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非常明显的区别:
第一,欧洲已经基本上不再存在传统的安全威胁,但是东亚不同,不仅存在着传统的安全威胁,也存在着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第二,冷战后在欧洲延续下来并且可以借用的安全机制和体制,比如像北约等这样的军事组织,尽管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但应该说它还是能够基本有效的解决欧洲的安全问题,至少可以大致协调欧洲国家的防务政策,而东亚却不存在这样的安全机制或者安全体制。
由此可见,由于上述两个不同的特点,东亚安全形势非常复杂,维持东亚稳定也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东亚安全形势的这种复杂性表现出了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第一个方面,传统的安全结构在东亚不仅得以保存,而且还将得以坚持和发展;第二个方面,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东亚也在孕育着建立一种既能够关照整个地区的安全形势,也能够维护地区基本稳定的安全结构。换句话说,冷战的遗产不仅存在,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比较强劲;另一方面,适应经济一体化和安全合作的呼声和实践也在发展,因此这就需要东亚地区来探讨一种与相关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具有创造性的安全机制,并就此进行谈判。
第二,东亚的安全合作存在着三个相互抵触的基本形式,即霸权、军事、合作安全,而且这三个抵触的形式还互相影响、互相竞争。
在上午的一系列发言中我听到许多学者都认为军事安全仍然是目前东亚安全合作的主导形式。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其他两种形式也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东亚未来安全机制的发展,我认为最终取决于这三种不同形式之间博弈和竞争的发展态势。
第三,三种基本形式中的军事安全是现实的主导形式,但是合作安全将成为未来的主导形式。我认为军事安全作为现实的主导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是最现实的,也是最有可能进一步取得发展的一种形式。而我们谈到的合作安全,我认为只是从长远的未来来讲会逐渐形成的一种主导方式,但是在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大。
第四,在扩大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同时,我们下一步的重要任务应该探讨在传统安全领域的非零和式的合作。
我们知道有两种理论主导着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一个是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必将带政治、安全方面关系的加强。还有一种理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加深,必然导致最后在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方面的加强。我想这两种理论在冷战结束后应该说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但实际上我认为在东亚地区恐怕我们不能简单的套用这种理论。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及经济合作确实在加强,但是大家都承认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或者说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并没有导致在政治上互信的加强,至少一段时间内是这样的。
所以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要建立东亚地区的安全互信机制,不能把我们的目光只专注于经济领域的合作,也不能局限于通过经济领域合作的加强来推动政治互信和安全机制的建立。我认为东亚地区的形势非常复杂,这样一个动力不足以导致这样一种结果。
东亚地区确实到了该探讨在传统安全领域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时候了。比如说现在我们讲国际安全有传统和非传统之分,但实际上在传统的军事领域我认为也有一个传统合作和非传统合作之分。具体来讲,比如两国军事交流的发展过程,军事联合搜救演习,军事反恐演习等,都是传统军事领域的一种非传统化的合作。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在中国、日本、韩国负有共同的责任和使命的特殊背景下,能不能在传统的军事领域首先探讨一种非传统化的合作,我个人认为在这方面潜力很大,也是有文章可作的。
(作者:东征 编辑:袁雪)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