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独立学校委员会今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目前共有2500名中国学生就读于英国私立寄宿中学。仅今年,就有1000多名中国内地学生报名就读英国主流寄宿中学,人数是5年前的两倍。
英国教育界认为,英国寄宿学校出现的“中国现象”是继英国大学吸纳中国学生后英国教育产品出口的又一成功案例。
目前,一向被称作“镀金”的留学对中国年轻人正逐渐失去吸引力。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的统计显示,作为英国教育第二大市场的中国,2004年留学生数量下降了8%,仅有1020名。与此同时,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昔日热门的留学目的地也面临着中国生源“告急”的危险。
私立学校一向是英国教育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调查显示,多年持续增长的海外招生数量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滑,而这主要归因于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缩减的影响。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去年英国大学本科留学生招生下降5.3%,中国生源入学人数急降25.8%。中国留学生人数剧减甚至导致一些大学理科学院因财务问题而难以生存。
签证难、学费高、手续繁琐,这些都是使中国年轻人逐渐失去留学兴趣的原因。“我觉得留学热降温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我们这些海归不吃香了。”从英国留学一年回来的小吴感慨道。他回国之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在国外留学一年花费20万,这笔投资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收得回来。”
对于成年留学生市场的萎缩,一些欧美学校也逐渐调整了招生方向,把目光投向了更低龄的中国生源。这种争夺中国生源的方式被业内人士戏称为“抢割青苗”。目前,国内留学生的低龄化趋势不容忽视。在上海举行的2006年国际寄宿中学留学交流会,由于有来自英语国家的60多所寄宿学校参展,吸引了大量孩子及家长。但多数参观者仍是以观望为主,因为昂贵的学费实在是吓人。
据了解,西方寄宿中学又被称为私立学校或贵族学校。与公立学校免学费不同,这些学校要收取高昂的学费,招收从7年级到12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中预备班到高三)的学生。在举行的北美寄宿中学专场里,记者注意到,这些贵族学校的学费(包吃包住)平均在3.5万美元一年,最高的则超过4万美元,相当于每年花费30万元左右的人民币。如果读完六年,则至少需要人民币180万元。这笔学费支出即使对美国的工薪阶层负担也很大。
对此,一些教育界专家指出,在送孩子出国留学的问题上,家长不要盲目跟风攀比,这对孩子并无好处。外国学校无疑是有其优点的,但如果是在家庭经济勉强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出国,也完全没有必要。
“青苗”们的寄宿生活
在过去二三十年中,越来越多英国家长或是希望见证孩子的成长过程,或是对高昂的学费心有余而力不足,降低了把子女送入寄宿学校的兴趣。不少老牌寄宿学校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也成为其目标生源国。
位于英国中部的哈罗盖特女子学校属于第一批面向中国招生的英国寄宿学校。如今,该校中学部16岁以上的120名学生中,有一半来自中国。过去3年中,哈罗盖特学校校长哈索勒每年都到中国招生。“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就是毕业后能读牛津、剑桥等英国顶尖大学。”她坦言,中国学生的到来对学校的经济效益无疑十分有益,但对这种规模能否持久表示怀疑,“目前,英国能提供中国人需要的东西,那就是英语。也许这个市场不会持久,因为中国人可以在国内提供很好的英语教学”。
寄宿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学习只是一个环节。
在英国寄宿学校,学生必须学会自己料理生活。哈罗盖特女子学校鼓励学生使用公用洗衣机来洗衣服。学生住处有两个厨房,还有微波炉。学校也开课教学生做饭、理财,为今后大学生活做准备。
对中国学生来说,最难的是平衡学习和生活。哈罗盖特女子学校并不提倡只在中学阶段埋头苦学,而是鼓励学生体验更丰富的业余生活,比如学习舞蹈、长笛、小提琴等乐器,或者参加学校乐队等。此外,学校还提供商业计划,由6至8个学生组成一个“公司”,向朋友、老师出售公司股份和产品,雇佣员工(象征性地付薪水),记录账目等。学生通常做贺卡、首饰、杯子、包等,出售给学校同学。
英国有一项青少年培养计划,鼓励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如到医院或咖啡馆服务,或在小镇的慈善商店中帮忙,所有工作都属于志愿活动。哈索勒校长说,中国学生在这方面难度较大,但这样对她们的个人发展很有帮助。
17岁的方学舟来英国前在苏州上过寄宿学校,但觉得英国的寄宿学校比国内管得紧,“学校规定,我们在学校公共场合不能说中文。如果外出需要提前得到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