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好几个社区表示愿意合作,只差合格的国学老师了。”北大“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昨天称,他们准备让国学进入社区,但现在最大的困难是难觅合格的国学塾师。
连锁“义塾”欲进社区
2001年1月1日,30多位来自北京各大高校的博士硕士们,在北大承泽园里成立了“一耽学堂”。 6年多来,这群年轻人组成的队伍不断扩大,定期在学校、社区或公园等地义务组织国学教育活动。这群年轻人近期又开始酝酿创办连锁“义塾”,欲在基层社区推行国学教育。
“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说,所谓的“义塾”,即塾师在社区内义务授课,教授社区内学龄儿童识字学文,明礼成德,并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家庭伦理教育,培养亲爱友善氛围,提升文化参与意识,促进社区和谐建设。
据了解,早在5年前,义塾已经开始了社区办学的试验。2001年7月,河北涿州69岁的退休干部彭飞在自己家和社区等公共场所,义务带着社区里的孩子诵读《三字经》、《四书》等传统经典。今年10月,河北“文昌祠义塾”正式成立,彭老先生成为了这里的首任塾师。
目前难觅合格塾师
逄飞表示,现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合格的塾师。“有志于学,担当道义,认同我们这种国学教育的理念。”据他表示,义塾需要召集没有经济负担,有业余时间的退休老人。“学堂会对志愿者开展2到4个月的培训,还要经过1至3年的社区实践,最终才能确定该志愿者和其所在的社区是否合适兴办义塾。”
据了解,“一耽学堂”已从今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城镇社区内的老教师、老干部和民间文化热心人士,展开了连锁义塾的宣传、推介和塾师的招募、培训、实践工作,但除了河北涿州的彭老先生,“一耽学堂”还未找到第二位合格的塾师。
已有小区愿出场地
逄飞表示,“一耽学堂”最初的愿望是通过社会的帮助,花费100万-200万元建立一所固定并可延续的义塾。据了解,目前,方庄和劲松等几个社区,已向他致电洽谈,希望在本小区成立这样的“国学基地”。“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场地,而是合格的塾师。”逄飞再次强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