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乌鸦”给住在山崖缝隙间的老人送去了食品和蜡烛 本报记者 李杰 摄山里下雪,“乌鸦”只能换乘一辆带防滑链的车进山
半年来,“鸡窝子”、“龙窝子”、“青岗村”的100多位村民没人相信城里会有如此年轻美丽、心地又善良的女孩子。在他们的印象中,电视剧里那些穿七彩服装、画蓝眉绿眼的时尚美眉才是都市女孩的真实写照。
此前,许多村民都见过女孩“乌鸦”,“从下半年开始,她来过十多次了,如果不是她亲戚,她能跑得这么勤快?”村民们一直都认为:住在山崖缝隙间的那个半聋半哑、一腿半瘸的老年流浪汉是“乌鸦”的亲人。“唉!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像话了,人长得像模像样,却把老人丢到这种地方……”村民们无不对“乌鸦”嗤之以鼻。
一面之缘
都市女孩进山献爱心
从昨天开始,村民们对都市女孩数十年的印象改变了,改变他们认识的是一个年仅25岁的城市女孩,还有2006年冬季的第一场雪。
“那个‘乌鸦’又来了,还有记者跟着一起来,听记者说她跟住在‘鸡窝子’里的流浪汉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旅游时看到后,觉得可怜才不时来给送吃的,啧啧!这大雪天的,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好心的姑娘……”一时间,西安城里有只美丽的“乌鸦”一事传遍了“鸡窝子”、“龙窝子”、青岗村的40多户人家。
“乌鸦”在古城西安长大,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高挑的身材,一头乌黑的过肩长发,是许多男孩子心仪的对象。可能是由于从事杂志编辑工作,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哭泣的乌鸦”的网名,网友们都简称“乌鸦”,她有一个很大的爱好就是爬山。
今年5月,在与“驴友”们攀爬秦岭时,一位生活在路边山崖缝隙间、身有残疾的孤寡流浪汉触动了“乌鸦”:“他太可怜了!住在这深山崖缝间,夏天倒罢了,冬天这露天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在此后的半年里,“乌鸦”几乎每个周末都选择去距西安市区120多公里的秦岭深处的“鸡窝子”爬山,每次都为那个不知姓名的流浪汉带去牛奶、面包、T恤、火柴……
网上求助
只为帮助孤寡老人过冬
“天气预报说,25号全国范围内有大面积的降雪,陕西也包括在内。其实从昨天开始就已经很冷了,风像刀子,刺得人生疼……”11月24日,“乌鸦”又想起了住在“鸡窝子”崖缝里的那位老人。“那个崖缝阴冷潮湿,崖壁上还有泉水渗出。老人的腿又有旧伤,我不知道他是否能扛得住……”“乌鸦”当即在网上求助:明天要下雪了,大家愿意帮助他吗?
“乌鸦”的求助立刻引起网友的共鸣,防潮垫、棉衣、火腿、火柴、蜡烛……孤寡流浪汉可能需要的各种过冬用品一天之内汇聚到了一位名叫“紫花儿苜蓿”的网友那里。在本报记者的组织下,在西安城里奔波了一个多小时,收齐所有捐助物品,积聚着城里人爱心的采访车疾驶向秦岭深处的“鸡窝子”。
“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四年多了,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是个聋哑人,经常在村民处讨要食物度日,以前我们还以为是那个女孩子的亲人哪。”由于采访车没有防滑链,好心的青岗村村民柏陈权用自己带防滑链的面包车将“乌鸦”、记者和一大堆的“爱心”运送到了“鸡窝子”。
雪中送炭
给老人送去棉衣棉被
老人居住的山崖处积雪已有10多厘米,“乌鸦”的足迹是留在崖缝处的第一串脚印。崖缝只能为老人挡住两个方向的寒风,临路边处,老人拉起破旧的彩条布,遮挡过路车辆飞溅起的雪水和泥土。“师傅,你醒醒,我们给你送过冬的东西来了!”
“这是火柴,这是牛奶。你明天起来后将这条棉裤穿上……”随后,“乌鸦”和老人比划着,一边给老人盖上带来的棉被,一边给老人演示着大盒火柴的使用及保存方法。
虽然老人不能讲话,但从老人的眼神和不住点头的动作看,老人心里全都明白,那一瞬间,有的只是感动。
“发帖子是希望有朋友能帮帮他,比如有不用的防潮垫,可以铺在老人的石床上为他隔开潮气;有不用的棉被和棉衣,也可以捐给他;也可以给他拿一些吃的,或是蜡烛和火柴,他需要这些东西生火和照明。”
临走时,“乌鸦”留下了自己的QQ(56738493),她说,人间自有真情在,想献爱心的人请与她联系。本报记者 俞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