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李斌)瀑布遥挂,山川纵横……国务院第四会议室内,一幅《山高水长图》格外引人注目。
8月22日上午,国务院举行的第二场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里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5位教育专家就基础教育问题进行座谈。 华建敏、陈至立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继续提高。到2005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超过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
在开场白中,温家宝说,我国明年将在农村实现免费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很大一个举措。免费义务教育给孩子们上学创造了条件,但我们最终目的是要把基础教育办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基础教育如何改革和提高质量?这个问题比较重大,请大家发表意见。”
“以前义务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孩子有书念。义务教育法修订后,目标是让所有的孩子念好书。”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观点明确,“这是一个新的转变。”
陶西平建议,要在投入、师资、办学条件等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公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批优质中小学尤其是优质高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要通过均衡发展公办教育提供公平,鼓励民办教育办出特色,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为百姓提供可选择的公平。
温家宝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把有限的国家财力用在最困难的孩子身上,加大对困难学生上学的扶持力度;在高中教育阶段,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要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实施力度。还要严格规范城市中小学收费,坚决遏制乱收费现象。
正和一些中小学开展“新基础教育”课题实践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叶澜,建议切实转变教育行政机关职能,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现在校长真正苦的是自主权不够,特别是想干事的校长。”
“您提出了过去我有感觉但没有归纳出来的问题。”一直静听的温家宝插话说:“我总举这个例子,南开的张伯苓自主办学时,学校就非常兴旺。我们也得把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自己的特点。”
温家宝指出,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我国不仅需要大批的科学家,也需要大批教育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宣传为国家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也要宣传有贡献的教育家。
温总理的话,引起专家们强烈的共鸣。座谈会上,加强师范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几位教育专家相对集中的呼吁。
南京市金陵中学校长丁强“希望政府能对师范教育重新定位、重新认识”“不能让师范大学的学生毕业后都不姓‘师’”。
“是应该了。”温家宝说,我国要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要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待遇,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国城乡蔚然成风。
当成都市草堂小学校长蓝继红提到学校实行教师读书制度时,温家宝表示,教师的知识面要广。教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史,教文史的要懂一点理工。要像陶行知讲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提高教育质量,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送给温家宝一本书《我在美国上初中》,并列举了其中几个教学案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美国的教育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么自由放任。教师上课都有周密的计划、周密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它是启发式,不是灌输式。”温家宝说,提高教育质量,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搞好中小学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德和创新精神。
“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出台国家教育督导条例。”
“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
……
一条条意见,一个个建议。温家宝仔细倾听,不时和大家交流。
“不要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升学率应是‘绿色升学率’”“让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和发展均衡全面的学生一样有机会”……专家们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许多看法。
温家宝说,大家的讨论给我很大启发,我们要进一步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其中三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一是必须改革考试制度,但是学校还必须进行考试和考核,考试和考核应该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经常性。二是要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但绝不意味着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降低了。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对学生来说,是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践,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对老师来说,是要求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关心学生,在课下也要关心学生。三是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协调发展,但是绝不意味着让学校丢掉优势,学校要办出特色、形成风格、争创一流。
“讨论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近12时,在对专家意见进行归纳和总结后,温家宝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将专家的思想延伸,继续加以深化和讨论。“希望在教育会议上,提出几项不仅管当前而且还能管今后若干年的政策。” (责任编辑:陈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