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种种迹象表明,社保和电气集团案后,一场围绕着本地三年来国资改革成败得失的集体反思正涌动沪上。
讨论和反思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国有资产资本化及证券化的道路是否需要修正?合并同类项的“小舢板拼凑大航母”战略是否能够先做大后做强?如何有效监管集“管人、管事、管资产”大权于一体的国资委以及防止国企内部人控制越轨?
“通过资本化证券化使国有资产流动起来,从而实现保值增值的大方向不会动摇,但是手段、思路和具体做法肯定会更加公开透明。”据接近上海国资委一人士表示,目前上海国资委正在展开一场“整风运动”,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国资委成立三年来的工作,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最终目的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国资改革。
证券化目标不变
锦江集团赴港上市终于尘埃落定,11月30日将在香港公开招股,下月中旬挂牌交易,初步计划发行11亿股H股,募集资金23.4亿港元。
“锦江集团发H股乃计划中的事,不过在当前,上海一家大型国企集团启动境外上市,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上海有关国资专家认为,此举表明上海国资改革的大方向不会扭转,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证券化之路不会中断。
10月24,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到国资委调研,强调当前国资工作要以稳定为主基调。26日,上海国资委召开工作大会。
据参加会议的有关国企领导人介绍,主持上海国资委工作的领导重申,当前国资系统的工作以稳定为主,但不等于停车不干,原有的国企改革重组仍要向前推进,前提是要科学、稳妥、规范、透明地操作。
今年初上海国资委制定的《上海市“十一五”国资调整和发展专项规划》,其中“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是今后五年上海国资调整和发展的三个着力点之一,目的是“建立国资流得动、调得动、能联动的机制,推动优质资产和资源向关键产业领域和优势企业集聚”。
今年上港集团和上海汽车已经实现了整体上市,未来两年内,上海国企整体上市将呈现一个小高潮,欲整体上市的国企集团将近10家。上海国资委有关人士表示,到2010年上海将有三成经营性国资进入上市公司。
密切关注上海国资改革动向的荣正投资董事长郑培敏指出,虽然上海国资改革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对上海国资改革的成就不能抹煞,尤其是“国有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思路特别值得赞赏。
航母战略或将调整
新光明集团在争议两年之后宣告成立。通过行政之手将同类国企归并到一个集团旗下,打造各个领域的航空母舰,曾是上海市有关领导人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设计的“星光大道”。但是现实表明,做大简单,做强却殊为不易。
“没有调研,没有通知,我们就被划拨到了光明集团,原本计划好的一些投资项目不得不刹车待命。”一家光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人士抱怨说。除了计划将旗下上市公司都市股份的壳转让给海通证券之外,目前新光明集团的一切整合计划甚至还没有落实到纸面上,原来隐忍不发的议论逐渐多了起来。
一位长期从事国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专家曾在自己的博客上评论道:“这是多么大的手笔啊!无需任何市场谈判和投行中介机构的撮合,涉及五家A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540亿资产的交易就轻而易举地‘一张纸’划拨整合到一起了,摩根、高盛等投行一定看得瞠目结舌!”
三年前大张旗鼓成立的百联集团商业航母至今进展不顺。有人士评价说,百联集团三年只干了两件事,吸收合并了一个上市公司华联商厦,卖掉了另一个上市公司华联超市的壳。
就在上海为打造百联集团这艘商业航母而进退两难之际,外地不少商业巨头的并购和网点扩张却风起云涌,南有银泰系在股市不断举牌其他商业类上市公司,北有大商股份挺进中原重镇郑州,进占青岛港。号称全国商业之都的上海及其商业企业,在向外扩张中却鲜有大作为。
记者采访的一位著名商业研究专家认为,上海超市商业在全国的排名整体呈下滑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集权导致上海商业的活力大减,竞争力转弱。
国资监管阳光化
11月14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上海市政府关于本市国资国企改革问题的汇报。上海人大今后将把本地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总体方案和重要情况列入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范围,在国资改革问题上,人大要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据悉,上海市建立国有企业国有资产重大损失领导责任追究责任制度,严厉追究国企领导人因主观原因而造成的国资重大损失行为,同时还将建立审计局、组织部、纪委、监察委、国资委等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对国资改革全过程加强综合监督。
有关国资专家指出,权力强势操控是上海国资的一大特点,在缺乏制衡机制的情况下,国资运作成为了某些官员体现政绩的道具,国资委不得不听明于长官意志。
国资委负有“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大权,其对国企的监管理应通过董事会落实,可现实却是地方政府直接对国企高管下达各种指令,国资委的权力并没有落实,国企董事会也成了摆设,现代企业制度有名无实。
“过分注重表面形式,忽略公司内部治理,是这几年上海国企改革重组过程中的一大弊端,也是上海国资改革的最大软肋。”专家认为,除了加强人大等外部监管,增强国资委运作的公开透明和国企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更为关键,中央国资委在16家央企推行董事会制度试点,值得上海方面学习借鉴。
这位专家说,国资证券化意味着主要的国有企业大多会公开上市,公司运作和财务状况借以实现公开透明。事实上,对有关问题的查处比以往公开透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问题涉及多家上市公司,它们必须及时披露对经营活动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链接]
吴芬清,一位昔日的访美学者,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发表过专业论文《国有资产私有化》。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在自己专业经济领域里有所建树的人,最后却利用自己的优势建起了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经济犯罪系统工程”,贪污、侵吞国有资产5300万。
我们且不说“国有资产私有化”是否适应中国的企业改革,但我国每年至少流失国有资产800亿元至1000亿元,2004年仅对169家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就清出各类资产损失3521.2亿元!国有资产流失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结合吴芬清国有资产“私有化”的实践,我们有理由断定每年流失的国有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贪污、侵吞“私有化”进个人腰包。只是具体的数据不好统计。
(责任编辑:赵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