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他们的企业年缴税过千万
十年来,他们每年都会前往贫困地区,捐助贫困学子
他们拒绝惊动媒体和当地政府,拒绝透露自己的身份
他们的善良和关爱感染和改变着一个又一个孩子
他们被无数的学生和家长喊作“成都好人”
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
在甘孜道孚,这所小学有的贫困孩子也曾经获得一些好心成都人的资助和关爱
今年10月,记者在宜宾市屏山县采访时意外得知,有两名来自成都的企业界人士连续3年来资助了该县数百名贫困生,屏山县只不过是他们多年来捐资助学的众多贫困县之一。 他们的资助条件只有两条:不得惊动当地官员或媒体;不得向外界泄露他们的身份。
就在追踪这两名神秘人士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像这样一直在暗中做慈善事业的成都富豪并非个别,在成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正悄然涌现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多是业界名人,资产过千万乃至上亿,住豪宅、驾名车,每年夏季他们都会抽出时间亲自奔赴省内各个贫困地区,暗中捐资助学。
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在逐渐加入这个不为人知的“慈善大军”--成千上万个贫困生、成千上万个贫困家庭的命运也因此而暗中改变。
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调查,记者终于揭开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神秘面纱,也由此探知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远方的关爱
貌不惊人
他们捐助了75名贫困生
故事还得从2004年说起。
6月10日上午11时,赤日炎炎。两名中年男子满头热汗地走进了屏山县扶贫助学工程办公室。办公室工作人员彭屏打量着这两个陌生人:穿着朴素,看上去像两个普通农民。就在他暗自猜想两人多半是来反映问题或请求帮助时,两人开口了:“我们特地从成都来资助屏山的贫困学生。”
这两个成都人接着要求提供全县的贫困生名单。彭屏吃了一惊。屏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户有20541户,贫困人口约7万余人,贫困生少说也有1万余人。解决贫困生的上学难问题,是县委县政府每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从前,以个人名义来资助的爱心人士一般能资助10多个贫困生就已经很不错了。
也许是看出了他心中的疑惑,两名成都人进一步自我介绍说,他们是成都两家企业的老板,有一定经济实力,只要是符合他们捐助要求的学生,他们都会尽力给予帮助。
彭屏有些将信将疑,但还是将助学办现存的300多份贫困生资料全都提供了出来。两名成都老板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吹着电扇一坐数小时,对每一份贫困生资料都看得一丝不苟,一边看,还一边询问一边商量,仿佛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份份重大的业务合同。
最终,他们选出了7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作为资助对象,其中高中生6名、初中生50名,小学生19名。两人对每位学生的家庭状况作了比较,根据不同情况定下了200元至500元不等的资助金额,总计19810元。钱并不多,两人解释说:“这只是一种激励方式,是‘助’而不是‘包’,我们想让孩子们明白,这个社会有人在关心你们,你们并不孤独,但要改变命运主要还是得靠你们自己去奋斗。”
随后,两人与助学办签订了资助协议,并当场缴清了资助款。彭屏这才相信,这两位成都老板的确是来助学的热心人,而且显然对捐资助学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办妥捐款事宜,已是日落西山。彭屏想请两人吃顿便饭,被婉拒了:“我们不能花你们的钱!”彭屏没有强留--他们莫不是嫌这贫困县的小餐馆不上档次?
10多分钟后,街上一家小面馆里多了两个普通的外地食客,一人叫了一碗面。随后,两人驾着一辆半旧的丰田越野车,穿过崎岖的山路,消失在夕阳金黄的光线里。
成长的力量
三年
共捐助了235人次
接下来的两年里,两名成都好人总是在每年夏季与彭屏联系,并要求彭屏提供当年的贫困生资料,从中选出品学兼优者,再亲自驾车将捐款送到接收者手中。3年下来,两人共在屏山资助235人次,总金额达11万余元。
吉叶阿甲,18岁,屏山县屏边彝族乡街基村人,家里穷得连衣服都不够穿。在屏山中学上高中之后,他连每学期120元的住宿费也交不起。2004年,他成为两名成都好人在屏山的首批资助对象,领到了500元。2005年,正上高三的阿甲领到了第二笔捐款500元。但遗憾的是,阿甲由于基础太差,尽管非常刻苦,却未能考上大学,而复读生不属资助范围。但阿甲仍然心存感激:“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还承诺只要我考上,就会资助我读完大学,我会继续努力!”
杨华林、罗万林、牟玉芳是受助的12名孤儿中的其中三名。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他们小小年纪就得靠自己一锄头一锄头地在田地里“刨生活”。入高中住校后,学校有食堂,米饭和素菜虽然都只需要3毛钱一份,他们却依然吃不起。这时他们得到了两名“成都好人”每年600元的资助,解决了起码的吃饭问题,学业因此得以继续。
从2005年起,由于国家对初小贫困生实行了“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两名成都好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在屏山的捐助范围,主要捐助高中生及大学生。高中生每人每年600元,大学生每人每年2000至3000元。
屏山县龙华镇顺河街的邓川疆去年考上了西昌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但邓川疆父亲与继母远赴外省,一去杳无音信。爷爷奶奶均重病缠身,全靠低保金过活。邓川疆能读完中小学,也是靠了当地爱心人士的资助。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带来的不是欢笑而是眼泪。正在一家老少发愁的时候,邓大爷接到了县助学办的通知,接着,20张百元大钞真实地领在了手里。老人老泪纵横。今年10月17日,邓大爷领到了第二批捐款2000元。懂事的孩子把低保金留给了爷爷奶奶,自己在外勤工俭学。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对于那些一贫如洗、处于命运转折点的特困孩子来说,这些捐助让他们增加了一种扭转命运方向的力量。
特殊的要求
不惊动媒体,不泄露身份
“这些年我接待过各式各样的捐助者,但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这样的。我真正地从内心敬佩他们。”在彭屏眼中,这两位成都好人是那么与众不同。第一,他们特别低调。“他们一开始就给我们提了两个要求,一不得惊动当地官员或媒体,二不得向外界泄露他们的身份包括姓名。”
从成都至屏山往返有1000多公里的路程,两人总是自驾车往返,不带司机也不带秘书。从当天凌晨6时出发到屏山,再从下午5时从屏山返程,到达成都时已是次日凌晨。
第二,他们特别细致。每年,两人都会提前与助学办联系,请他们向学生发放“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助学申请表”。“有一次我们提供了250名贫困生的学习成绩,有两位高中生第一次与第二次上报的学习成绩分别是两次不同的高三诊断成绩,我们初审时没有发现,他们却发现了,这让我们很惭愧……”
第三,他们特别谦和。2005年,两人共筛选出85名贫困生为资助对象,资助金额合计35200元。可屏山县境内正在修路,9月20日,两人将捐款带至宜宾市,打电话通知受助学生代表和学校领导乘车到宜宾领取,“他们的态度总是很谦和很诚恳,他们说我们是在帮他们达成心愿,不仅主动承担我们的往返路费和午餐费,赠送纪念品,还再三向我们道谢,让我们感觉特别温暖。”
他们是谁?
十年捐助十年关爱和感动
两名成都好人总是来去匆匆。三年下来,只有一些不经意的只言片语透露了他们的身份和经历。
今年9月22日,其中一名成都好人与屏山中学部分受助学生有过1小时“面对面”,交流中他透露,他其实从1996年起就开始捐资助学,每年都会捐助上千名学生,涉及省内多个贫困县,“我挣的钱除了必要的开支,剩余的就是帮助你们了,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也对社会的未来负责。”原来,这样的“爱心计划”两人已经持续了10年之久!
去年,两位成都好人开始邀约成都其它一些企业界人士来屏山“现场体验”,“他们说要搞好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他们想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助学活动中来。”
两位成都好人的善举,给屏山贫困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援助,更有思想上的启迪。在今年与学生的见面会上,其中一位成都好人曾动情地提到,他小时候也是一个贫困生,也曾受过别人的资助,现在他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了,他就有义务去传递这份“爱”,“我不是来扶贫,我是来助学。过去是别人对我施爱,现在是我对你们施爱,将来你们长大了,也要记得对别人施爱,记得回报社会。”
这次面对面给屏山县中学政教处主任庄学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这样的交流给学生们带来的震动非常大,他们从中收获的精神财富远远超过了捐款。”
华灯初上,他们在城市的哪个角落?
这两位成都好人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计划?他们为什么不愿让外界知道他们的善举?
屏山县教育局一直坚守着对他们的承诺,没有透露两人的身份和姓名。
多数受助学生都没有见过两位捐助者。据与他们有过一面之缘的学生描述:两人均中等身材,穿着普通,说话和蔼。其中一人肤色偏黄,似乎常在阳光下暴晒,笑起来有些憨厚;另一人则举止稳重。
从零星拼凑的情况看,这两名“乍一看像农民”的成都好人称得上“富豪”:两人的企业一年为国家缴税达千万元,捐款均系个人收入。他们会提醒受助学生:“我们的捐款都是劳动所得,都是缴纳过个人所得税的,每一分都是我们的一片心,希望同学们珍惜。”
10月26日,调查有所突破。从受助学生邓川疆的爷爷口中,记者终于得知了两名成都好人一人姓C,一人姓X。老人家也正为不能当面向两位恩人说声“谢谢”而抱憾。当记者结束采访后快走出小镇时,重病的邓大爷一瘸一拐、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记者同志,你要是找到了这两个好人,可一定要代我给他们道个谢啊,就说我这个老头子祝愿他们好人一生平安!”
采访车载着老人沉甸甸的祝福,驶过两位成都好人每年都要经历的路线。晚上7时,我们终于赶回了成都。此时,正是暮色降临,华灯初上,人群与车流往来不息,整座都市沉浸在七彩氲氤之中,祥和如海。因为捐助和关爱而曾经改变,并正在改变着无数贫困孩子命运的C先生和X先生正在这城市的哪个角落?
只在此城中,云深不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