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村民认为,桥梁一些部位所用的钢筋还没有自家盖房用得多 本报记者 王培民 摄
得知316国道白河县境内的冷水河大桥突然垮塌的消息后,代省长袁纯清作出批示,要求采取得力措施,抓紧组织抢修,尽快查明原因,拿出治理方案,并将此类桥梁全面排查。省交通部门立即启动应急保畅预案,派相关人员赶赴现场并连夜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立即彻查所有公路桥梁,并逐步建立和实施桥梁“户籍”式管理制度。
安康-白河车辆绕行308省道
该大桥垮塌事件发生后,根据袁纯清的批示,省交通厅和省公路局相关领导带领技术人员赶赴出事地点,于当晚在白河县冷水镇召开现场办公会,对全省公路交通部门提出如下措施:
全省彻查所有公路桥梁———要求省公路局立即安排对全省公路桥梁特别是重点桥梁进行全面检查和排查,加强桥梁监测,并逐步实施桥梁“户籍”式管理;同时,要求由安康市交通部门邀请并组织专家,对冷水河大桥垮塌的原因进行调查鉴定,明确事故责任。
明年5月前新桥建成通车———抓紧便道抢通和冷水河新桥抢修:安康公路管理局要抽调精兵强将,实行24小时轮班施工,确保在10日内抢通3公里便道;这次新桥抢修属于水毁抢险工程,设计委托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负责,11月26日进现场开展工作,优选设计方案;安康公路管理局立即进行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力争12月份开工,确保明年5月1日前建成。
车辆可绕行308省道———由安康至白河的车辆绕行308省道,经平利至湖北竹溪至白河;白河境内小型车辆经冷厚路至旬阳至安康。
预计12月5日便道可抢通
记者了解到,目前,交通部门已启动应急保畅预案,成立冷水河大桥垮塌事件调查小组,制定了分流路线,在沿线设置了告示牌及时告知司乘人员改道行驶。同时,安康公路局已调集了4台装载机和近百名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全天候实施便道抢修工作,预计到12月5日便道可以抢通。
初步分析3原因致大桥垮塌
经专家初步调查分析,冷水河大桥垮塌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结构自身原因,经过21年的使用,结构自身已经发生了变化,不适应日益增加的交通负荷;二是2003年、2005年汉江几次涨水,浸泡大桥多次,且2003年最长时间达10天,2005年最长时间达3天;三是近年来,超限车辆日益增多,尤其是襄渝铁路复线开工后,超载运输车辆剧增,316国道白河境内又无超限检测站,管理上对超限车辆无法控制,对桥梁的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据了解,冷水河大桥建成于1985年,全长122米,设计能力只允许载重15吨的车辆通行,现属安康公路管理局养护,2003年及2005年曾两次检测,但结果均是“未发现使用异常现象”。
村民质疑:没有车压大桥咋能塌
316国道冷水河大桥垮塌事件被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许多群众来电提出疑问:没有车压,大桥咋会突然垮塌?
群众质疑
大桥的质量和管护有问题
好端端的大桥突然自己垮塌,而且事发时也没有车辆通行和碾压,这让白河县冷水镇洞子村许多村民感到难以理解。记者在采访时,一些村民就抱怨大桥的钢筋用得太少,还没有自家盖房用得多。一位姓陈的包工头说,拱桥受力点主要集中在桥墩,大桥桥面整体垮塌而两边的桥墩却依然完好。当问及事发时当地是否有山体滑坡等异常现象时,村民们说,大桥两边的山体上都有人家居住,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异常现象出现。
此外,一些村民对公路段的日常管护和巡检颇有意见,认为“没有任何征兆桥就垮塌”的说法不可信,没有洪水冲,也没有地震,大桥不会无缘无故自己垮塌,公路段的养路工人经常在桥面上看,很少见过他们下到河底查看,工作不到位不细致,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告知过往行人和车辆,有推脱责任之嫌。
公路局
有无问题须专家鉴定
昨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到了安康公路局宣传科长贺晓山。对于一些村民对大桥质量和管护方面提出的质疑,贺晓山认为,群众和村民的质疑很正常,可以理解。公路管理部门对大桥的垮塌给群众生产生活和交通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但他说,质疑需要公正科学的依据。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大桥在垮塌前白河公路段按照常规巡检,未发现裂缝、变形等可疑征兆,也没有接到周围群众的反映,大桥到底有没有质量问题,只有等省公路局的专家组分析鉴定后,才能下权威的结论。有没有人为的破坏和爆炸等意外情况?贺晓山说,公路局目前没有发现爆炸、人为破坏或山体滑坡等意外情况。
收费站
公路中断每天损失8000元
据安康市收费公路管理处的赖副处长介绍,316国道旬阳到白河段就蜀河大桥一个收费站,以前昼夜的车流量在800到1000车次,这些车辆中大货车占80%%以上,而这些大货车中90%%以上是跨省运输的车辆。现在路不通了,收费站每昼夜通行的车辆只有七八十辆,都是短途小车,收费站每天收入减少了8000元左右。据了解,316国道是陕、甘、川及毗邻地区通往湖北方向最便捷的一条交通要道,316国道的路况相对较好,在我省主要连接白河、旬阳、汉滨、汉阴、石泉、西乡、城固、留坝等经济欠发达县区。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周沐辉 王培民 采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