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快报记者 林波
“8·7”矿难之后,梅州关闭所有矿井,全面退出了煤炭行业。这场由矿难引发的大规模行业清理,让原本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梅州更感吃力,转型之痛,这里的人们有着更深切的体验……一年过去了,告别了煤矿的梅州向所有面临结构转型的地区证明:阵痛之后,曙光出现了……
从煤州到梅州
造成1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725万元的梅州“8·7”矿难已过去一年。因为这场灾难,经济欠发达的梅州及整个广东关闭了所有矿井,全面退出煤炭行业。
在突发事件外力推动下转型的梅州,不得不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这场由矿难引发的大规模行业清理中,原本政府财政捉襟见肘的梅州首当其冲。痛定思痛,主动退出关键性行业,100%的煤炭、86%的成品油需外调或进口的广东,又一次树典全国。
作为广东经济“二元结构”的另一极———落后山区,不少梅州人对本轮带有“爆发性”的转型并没有信心。其间,还存有一些争论,煤价波动更加剧了争论的声音。为缓解煤炭供应紧张、价格上扬局面,梅州市经贸局副局长江剑欧告诉记者,当地采取了多方对策,其中包括请求省里支持,在全省统一采购中增加对梅州统筹调拨煤炭份额;打通海外原煤市场;在梅州火车站附近筹建百万吨储煤仓,鼓励扶持构建企业煤炭营销网络,……。 今年下半年,对强力推进转型持怀疑态度的人们看到,支柱产业煤炭全面退出后,梅州经济却奇迹般地触底反弹。据统计,梅州今年第一季度GDP增幅为2.8%,上半年上升到7.7%,前三季度又上升到9.1%,预计全年将达到10%左右;而财政收入增幅第一季度为10.3%,上半年为13.22%,前三季度为19.73%。并且,预计今年梅州有6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超亿元,比2002年增加4个县。
梅州转型初见成效。尽管转型之路尚未结束,但回首梅州转型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许多面临相同困境的地区,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一毛八,两毛二,五毛———在梅州市区开“润梅小食店”的张先生无奈地看着自己经营成本———煤球价格的飙升。
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地处粤东北山区的梅州,一个普通蜂窝煤球的批发价狂涨两倍———按平均每天烧40个煤球计算,张先生开店的成本每月要比去年多出千余元。“煤价再涨就不开了,划不来。”他对记者说,本小利薄的小食店连煤都“烧不起”,“哪还敢学正规的餐馆、酒店烧煤油或液化气?”
就在张先生为煤价而烦恼的时候,作为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梅州,也刚刚经历一场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的阵痛———今年5月底,随着梅县槐岗煤矿井下设备的拆除和井口封堵,梅州市最后10家煤矿全部实现关闭,宣告该市及广东全省彻底退出煤矿行业。
“天塌下来了!”煤老板及一些当地人那时担心地说,“梅州十年翻不了身”!
铁腕治煤
“梅州资源丰富,境内有铁矿、石灰石、稀土、瓷土等54种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铁、锰、锑储量分别占全省的13%、44%、34%。全市可供开发水力资源123.93万千瓦。”11月中旬,在第四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山洽会)上,作为东道主的梅州市副市长李金元在介绍投资环境时说。
台下,一位来自珠三角的客商注意到,他最为关心的煤矿资源在梅州“消失了”。“火力发电厂的煤从哪里来?”客商随即向旁边的梅州官员询问。“从福建、江西、越南、印尼等地外购。”回话官员的表情轻松。
事实上,梅州并不缺煤———这里曾是广东省的产煤大市,全市有6个产煤县(市、区)。全省共46家“五证”齐全煤矿,其中44家在梅州。
梅州市政府官员告诉记者,2003年以前,全市大大小小的非法或合法的煤矿矿井加起来不下于2000口,生产的煤炭不但自给有余,每年还向周边的潮汕、揭阳、惠州、河源等地输出几百万吨。经几年逐步整治,矿井数量到前年降至500左右。
但“8·7”矿难改变了一切。作为年度全国六起特别重大事故之一,2005年8月7日13时13分,梅州兴宁市大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国家安监总局最后确认,事故造成12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725万元。
此后,自上而下的煤矿整治行动迅速拉开。
“去年还以为复产有望,但后来的形势让我觉得这只是幻想。”曾是当地煤老板的李保平(化名)说,“侥幸望风再也不行了,主动关矿,才是惟一的出路。”
据统计,去年年底前,梅州就关闭了81家煤矿366对矿井。原6个产煤县(市、区)中的兴宁市等5个已退出产煤行业。剩下的梅县最后10家煤矿,于今年4月10日前全部主动申请关闭,5月31日,全面完成煤矿井下设备拆除和井口封堵。跌入谷底
“关闭所有矿井,退出煤炭行业的决定虽然出自上级,但在梅州还是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位梅州官员说,有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也认为,对于2005年GDP才首次突破300亿元的梅州来说,退出煤矿可能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退,“想恢复元气最少要三四年以上!”
“教训”很快降临梅州———当地油坑集团材料供应部负责人说,“8·7”矿难后几天内,梅州市内的煤炭价格从每吨380元涨到500多元。梅州市经贸局负责人则向记者证实,市内吨煤市场价最低时只要80多元,而今年最高已涨到650多元。
经贸局调查显示,去年9月至12月底,全市原煤缺口约225万吨,原煤需求约550万吨,其中水泥行业耗煤约180万吨。今年兴宁兴达电厂投产后,全市总需求约700万吨———这些,全部要靠外调。“整个梅州一共才3家上市公司,其中还包括一家以煤矿为主业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所有煤矿‘一刀切’吗?煤矿一关,上万名矿工的就业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反对全面退出煤炭行业的人士说,需要关闭的是那些非法小煤窑,制止开采“带血的煤”。
在这场非公开的争论中,政府的压力不小。“有问题可以沟通,但大方向不能商量。”梅州市高层拒绝了所有的质疑。
“表面看来,矿难是一起安全生产事故,但在更深层次上却暴露出梅州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局限性。”梅州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李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矿难以及对煤矿的整治、关闭,在短期内的确给梅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影响,但是我们更把这个变化看成一次转型的机遇。”“以往过分依赖地下资源发展经济的格局已打破,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李嘉说。
据测算,仅全部退出煤炭行业,梅州直接损失就达25亿元,火电、水泥、陶瓷等相关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4.8、14.1和17.5个百分点。
今年首季度,梅州GDP仅增长2.8%,跌入历史低点。
转产转业
煤矿关了,煤老板的日子不好过。李保平透露,在矿井最多的梅县、兴宁两地,非法矿主甚至一度煽动大家“逃离梅州”,“他们中有些人去了福建,有些去了江西”,干的还是老本行———通过灰色手段继续承包煤矿。
此时,“坚决、依法、稳定”推进矿主转产专业,成了梅州第一要务。为保证煤矿关闭工作顺利进行,梅州市党政领导多次召开矿主座谈会,力劝矿主主动关闭退出。
开山、放炮、挖洞的日子过惯了,一些矿主转业搞起了石材开发。
据了解,梅州还出台主动申请关闭的奖励和扶持转产的优惠政策,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筹资1亿元,帮助矿工再就业,寻找新出路。据新华社报道,为了说服矿主、企业配合政府,全市驻矿人员最多时达3000余人。市委书记刘日知向矿企强调,“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
当地的大型企业———广东华银集团原本也开煤矿,后来转为经营度假村和高尔夫球场。
“我们是‘一个富庙里的穷和尚’,对于富裕的珠三角而言,采煤是一个再小不过的产业。”“但对梅州来说,煤矿却是不少乡镇的税收主力。”一位梅州市政府官员说,1亿元转产资金对于整个行业,犹如杯水车薪。
紧接着,台风“珍珠”、“碧利斯”和“格美”来势异常凶猛,大量农田被毁,水利设施崩溃,秧苗烂死在洪水里。
阵痛之中的梅州,又一次接受严峻考验。“快点撤离啊,出来一个人就给100块!”梅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回忆起救灾情景时说,由于当地受灾农村实在太穷,许多村民为保护自家财产,宁可冒险留守危房,也不愿跟救灾人员撤离,“情急之下,我们只好这样喊话先把他们骗出来。”
值得庆幸的是,大灾过后的梅州并未出现大疫。而煤矿转产转业也在同时进行,兴宁市政府透露,通过招商引资,利用老厂房等设施,当地在原产煤镇罗岗镇引资兴办海大电子厂、大坪镇兴办海丰鞋厂,新兴工业园兴办兴盛玩具厂等企业,解决了4000多名原煤矿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结构涅槃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这是《梅州日报》一篇报道的开篇语。当时,头顶“市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光环的曾云高,正在阐述自己是如何热心公益事业的。他就是“8·7”矿难事发点、兴宁大兴煤矿的老板。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山多田少、交通落后的梅州才开始初级工业化诉求。1999年,曾云高接盘了国有四望嶂煤矿,成立了大径里煤炭有限公司。
“现在看来,曾云高们只是梅州急切工业化的战略投机者。”广东省社科院经济所一位研究人员对记者说,煤矿产业对于梅州的工业化贡献少得可怜。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州的特点。即便现在全程高速,从广州来到这里也要四五个小时。在此背景下,煤矿“大跃进”显得非常自然,也给梅州的初次“转型”探路付出沉重代价。
“九五”时期,梅州GDP年均递增速度在全省五个山区市中位列倒数第二,特别是工业发展明显滞后,发展速度居全省最末,工业化率仅为2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2003年,梅州全市GDP才226.81亿元,直到2004年,全市税收总收入才首度超过财政总支出。
相比广东东西两翼和其它山区地级市,梅州区位劣势明显———湛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港城,茂名定位为重量级现代化石城,清远是广州、佛山后花园,肇庆、云浮是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门户,韶关在钢铁、冶金、机械的带动下成为广东重工业基地。
矿难客观上成了一次转型契机,但定位为“世界客都”的梅州优势在哪?
对此,李嘉向记者表示,交通瓶颈即将全面突破,通过近一年的产业论证调查,梅州已制定实施鼓励、限制、淘汰类三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指导目录。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巩固提高电力、烟草两大优势产业,调整优化建材产业,加快发展机电、电子信息、铜系列加工、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培育扶持陶瓷、工艺等特色产业,”李嘉说,“将严格控制污染大、能耗高的落后产业,形成资源型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非资源型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业体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