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凯鲁亚克传奇式的自传小说《在路上》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宣言书,世俗叛逆与抗争者历久弥新的圣经,“垮掉的一代”灵魂人物心灵自传;《在路上》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轰动美国,也是历久弥新的美国文学经典。即将到来的2007年,是这部美国文学经典《在路上》出版五十周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近日隆重推出了它的权威新译本。从明年起他们还将推出包括凯鲁亚克成名作《乡镇和城市》、《达摩流浪者》和《孤独的旅人》等在内的“凯鲁亚克作品系列”。
凯鲁亚克1922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1969年在佛罗里达圣彼得堡去世。他曾以橄榄球奖学金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结识爱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尔·卡萨迪等“垮掉的一代”。1957年的《在路上》问世后,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他还著有《达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独的旅人》和《孤独天使》等作品。《在路上》由作家用三个星期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上一气呵成。小说主人公为了追求个性,与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寻欢作乐,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四散分离。书中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思绪的自然流动,反情节,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评语法规范的长句,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及文化习俗;另一方面,美国辽阔大地上的山川、平原、沙漠、城镇,如一幅幅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路上》出版至今,仍然每年以10万册的销量在美国风行;专家查特斯认为《在路上》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了不起的盖茨比》一起,可视为“探索个人自由的主题和拷问美国梦承诺的小说”,堪称美国现代文学三大重要经典之作。
《在路上》在国内曾有过多个译本。《在路上》出版五年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就于1962年出版了黄雨石和施咸荣合作的节译本。漓江出版社于1990年和1998年先后出过陶跃庆、何晓丽合译本和文楚安的译本。新版译者系国内著名翻译家、新华社高级编辑王永年先生,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过《耶路撒冷的解放》、《十日谈》、《欧·亨利小说全集》和《伊甸之东》等大批世界文学名著。新译本以国际学界公认的1991年企鹅出版公司“二十世纪经典文库”版为底本,在完整再现经典原作的同时,收录了《在路上》打字稿的部分影印样以及凯鲁亚克的多幅水彩画作,也增补有“垮掉的一代”文学权威安·查特斯的长篇学术导言。
2007年是《在路上》出版五十周年。据悉围绕着此项纪念活动,美国文学、出版、电影、教育各界将陆续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凯鲁亚克的家乡洛厄尔将在7月间向公众展出《在路上》的手稿;最早推出《在路上》的维京出版社,也将在年底首次把《在路上》未经编辑修改的原稿完整影印出版。与此同时,2004年拍摄革命家切·格瓦拉传记片《摩托车日记》受到全球影迷追捧的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和编剧何塞·里维拉将再度合作,应好莱坞著名导演、制片人弗朗西斯·科波拉邀请,将《在路上》搬上银幕。 孙小宁F107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