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城的东北角,有两幢青砖青瓦的房子,这里原本是水泥厂,因为厂子已经停产多年,而周围又有许多近些年的建筑,相映之下,两幢青砖房更显得遥远和苍老,这里曾是宁古塔著名的山东会馆。
清代顺治年间设立宁古塔等处将军后,将军衙门由旧街(海林市)迁来宁古塔新城(今宁安),这里的人烟逐渐的多起来,不但当地人(满族人)多集中于此来聚居,朝廷还将大量获得流刑之人迁徙于此,宁古塔就成了著名流放地,流人中大都是一个家族的迁徙,往往是一人获流刑,就有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都迁到这里,所以大量关内汉人就来到此地。 尤其是顺治年间有许多关内老民也不断迁来,他们或因灾荒、或因犯罪、或因家庭遭难,由于环境和生计所迫,不得不冲破柳条边的封禁,来到宁古塔的地域放山(采山参)、淘金,或者是打鱼、开荒。而闯关东来这里的关内汉人以山东、山西、直隶(河北)的民众为多。
老乡之间总有许多割不断的乡情,异地相见亲热万分,同时为了互相照应,互相联系,于是就有了同乡会。而这个同乡会的所在地也就是著名的会馆。不同地域的老乡成立会馆,全国各地都有,在宁古塔的外乡人于是就成立了山东会、山西会和直隶会。这三个会馆中以山东会馆为最大,其位置就坐落于宁古塔新城的东北处。
这里过去曾有很大一片土地归山东会馆所有,当年是很有规模的,也是山东老乡的依托,有了这个会馆,山东人可以到这里报个名字,报个老家在什么府、什么县,可以在几千里之外进一步联络乡情,互相照应,不至于“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对于客死他乡之人,也有个寄存尸骨的地方。
今天宁安市渤海镇兴隆寺院内,有一个铁铸的鼎,就是山东会馆于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十八日所铸。这个巨大铁鼎上的铭文,记录着山东会馆当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今天算来可达三百余年。
宁古塔的山东会馆始创应于康熙年间,据铁鼎的铭文所载,当时的山东会馆内“乃建殿宇,兼营厢房,共商会议,朝夕游息,衣冠荟萃,于斯为盛。”足见当时山东会馆的规模之大,往来人员之多,应是一片繁盛的景象。山东会馆还分别于乾隆三年三月专门在宁古塔城西北的骚达子沟岭南买镶蓝旗吞达牛录下达三河荒地六十垧;道光二年、四年又买镶红旗清山佐领下穆尔抗阿的土地三十垧和达尔苏荒地四十垧,这两块地分别位于宁古塔城的东北,成为会馆的所在地。而乾隆三年所买的荒地,被用作墓地,安葬山东流民,后来由于墓地不够用,又将后来所买的荒地用作义地(墓地)。山东会馆的周围也埋葬许多山东流民,有的流民死后,还将尸骨存于山东会馆内,有机会再送回山东老家安葬。
今天看到的山东会馆的建筑,为道光年间所建,应有大殿(正房),东西厢房,门房等建筑,大殿内供有神位,东西厢房分别用于办公和山东老乡的寄宿,门房有杂役等人居住。现在仅存一座正房和一座西厢房。现存的正房应是山东会馆的最大建筑,至今保存的基本完好,尤其在屋顶上别具特色,至脊上雕有东西两个龙头,中间为一宝珠,为二龙戏珠。东西山墙上都有专门的砖雕,均为花卉图案。在房檐下的所有木质结构部分,均有油漆彩绘,每根木椽子的头上都绘有佛教的万字佛号。屋内的房梁大柁、椽子等都涂有红油漆,保存完好,上面还有彩色的琉璃砖所覆盖,在其上面才是所说的小青瓦。屋脊上的二龙戏珠雕塑部分也绘有颜色,正房东西两侧墀头戗檐上,雕刻有鸟的图案,砖雕非常的细致。在屋内东西墙上,还发现多幅壁画,内容有山水,花鸟古松等,是用墨画在白墙上,还题有“霜叶红于二月花”、“古松生枝”等款,不知是哪位画工的手艺,可见当年工匠在建造山东会馆时的用心良苦。
宁古塔的山东会馆曾经几度繁荣,最为兴隆之时,应为清末吴大澂领三品卿衔来宁古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东北边务之时。清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吴大澂以宁古塔督办头衔抵宁古塔后,在考察与俄方边界后,深感许多地方人口少,不利于戍边守疆,于是就奏请清政府开放宁古塔边禁,实行招民实边的政策,设立招垦局,还派人去山东省招民垦荒,大量山东人来到宁古塔地域安家垦荒。
山东流民大量涌入,山东会馆自然就兴旺起来,许多刚来的山东同乡,因一时无衣食之地,可到山东会馆中寄宿,由会馆提供食宿并帮助安置,所以山东会馆就成了他们这些外乡人在宁古塔的家。
许多山东人在宁古塔肯吃苦、会经营、有文化、懂技术,不仅开拓了许多荒地,建立新的村屯,其中许多人成了生意人,仅山东会馆所铸铁鼎上铭文中就记录着“天合顺、永昌德、天兴泰、同泰祥、义和永”等商号货栈几十家,他们用财力来支持或资助山东会馆,因此也就成了同乡会的“议董”,其名称也就上了山东会馆所铸的铁鼎。
1931年“九·一八”以后,日本占领东三省,后来又成立“伪满洲国”,使宁古塔与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联系处于中断的状态。道路不通,商旅难行,关里关外的人员往来也受到限制,山东会馆日益萧条。特别是1933年开始修筑的图门至林口的铁路,没宁安车站,铁路从山东会馆所属土地上通过,宁安火车站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也大量占用了山东会馆的土地,使山东会馆原来所有的土地被强行占去很大部分,会馆失去土地和经济的支持,已经处于解体,待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建国后这里被用做工厂用地,先后建有水泥厂、陶土厂,原山东会馆的格局基本消失,这里新建了厂房、办公室,东厢房不知何时被拆除,西厢房已近倒塌,正房(大殿)被用作仓库,后墙被重砌,南墙又拆掉向外扩出,但整个大殿的格局尚在,房屋主体基本完好,有赖于当年工匠的选材精良与施工细致,才使其经历了近二百年风雨后依然完好,这应是宁古塔新城(宁安市)现存的古建筑中年代最久远的一个。
宁古塔的会馆,记述着山东、河北、山西三省的民众,千里跋涉,迁徙到这荒凉之地,与本地人民共同开发边疆的历史,我们从现存的山东会馆建筑中可以窥视这远去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青砖青瓦的老房子越来越少,逐渐被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山东先辈们建会馆的历程也会被人们所淡忘,老房子会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但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是不应被忘记的,如果再失去这些,我们所说的地域文化、边疆文化也会索然无味,黯然失色。(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