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姚润丰)“小桥、流水、人家……”是人们心目中江南水乡的印象。然而,记者近日随节水中国行中央新闻采访团在浙、沪、苏地区采访时了解到,这个雨量充沛、河网纵横的长三角地区却一片“喊渴”:经济列车高速运转的背后是“供水危机”的警报频频拉响。
江南水乡闹“水荒”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日前向记者介绍了他在苏南地区调研时听到的“民声”:“现在腰包鼓了,楼房新了,但水黑了,病多了,心里害怕了。”记者的实地采访印证了翟浩辉的“真实之听”并非夸张:
上海市去年对16条河道的水质情况进行了一次评价。结果显示,仅14%的河道水质优于3类,但主要集中在崇明岛。22%的河道水质仍为5类,还有40%多的劣5类河水。
“我们的内河水质太差,长江来水偏少,东海咸潮频发,四面环水的上海可饮用的水源实在太少了!”坐拥长江、黄浦江两条大河,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沈依云却发出这样的感慨。
江苏、浙江的水资源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陆桂华介绍,江苏的水资源量只为全国人均的六分之一,而70%以上的河道湖泊污染严重,南京、无锡、徐州、南通等地的城市河流污染严重,河水发黑发臭,鱼虾绝迹。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章国方表示,浙江的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杭嘉湖及宁绍地区经济发达,耕地占全省近一半,但水资源却只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不到,而且河网与部分河流水污染正在加剧。
长三角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程度也许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最有发言权。“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177亿立方米,而流域用水量已达316亿立方米,供需缺口很大。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总量还将进一步增加,水乡势必需要从外大量调水。”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叶寿仁十分担忧地说。
治污就是最大的节水
“长三角水脉所系的太湖流域不缺水,缺的是好水,多的是污水!”叶寿仁说,由于水污染严重,太湖流域整体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弱,水生态环境堪忧。目前,太湖流域河流水质全年综合评价为1至3类水的河长,仅占总河长的10.3%,超标河长达到89.7%;太湖70%的水体已富营养化。
由于污染严重,上海、嘉兴、无锡等大中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都得不到有效保障,水质型缺水十分普遍。2005年,太湖全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60亿吨,而平均处理率仅为40%。“太湖流域去年的人均GDP达到了6000美元的同时,人均分摊的污水也达到了132吨。”叶寿仁说出这个统计数据时有些无奈。
据专家介绍,一般情况下,每使用1吨生活和工业用水,就要排出0.7至0.8吨的污水。
“水质型缺水问题的解决,根本途径在于水污染防治,治污就是最大的节水!”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章国方这样感慨,对于南方丰水地区,节水工作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而防污治污更能增加可用水资源量。
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程晓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方丰水地区一定要把节水和防污有机结合起来,要统筹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用水总量控制与排污总量控制,通过制定主要河流的最低生态流量,划定水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并严格控制主要排污口水质与水量。
谁为长三角“解渴”
11月16日5时,袭击上海的今年第四次咸潮结束,连续四天四夜奋战在供水一线的上海市水务局供水处处长陈远鸣终于松了口气:“上海的水资源形势太严峻了,现在最高日供水量达到1001万立方米,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把水资源和水环境‘逼’到了难以承载的地步。”
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摆脱缺水这一“卡脖子”似的困境?张家港市委书记黄钦接受记者采访时无意间提到了一个词:招商选资。原来,在过去的两年中,张家港市本着发展高技术、低污染、低水耗产业的原则,共劝阻拒批“两高两低”项目300多项,其中有一个意向投资达百亿元的高耗水化工项目就被“拒之门外”。
“量水而行”“量水发展”。记者采访过程中欣喜地看到,整个长三角地区因缺水带来了观念上的巨大转变。如今,从上海到苏州,从义乌到张家港,政府部门都在仔细盘算着“水账”,在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实行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外,所进行的开发利用项目必须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上“量体裁衣”。如,作为首个国家节水县级试点城市的张家港市目前所有新建项目的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率、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率均达到100%。
叶寿仁说,解决长三角地区水质型缺水问题,治污是根本,保护是关键,节水是前提。应大力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在维护生态和环境最为基本的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转变人们的水意识,严格控制高耗水工业及第三产业用水量,提高中水回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率,充分利用水价对市场的调节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