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曾繁宁 董晓君 金陵晚报记者 徐宁金陵晚报报道一条、两条、三条……几条冰冷的铁轨蜿蜒伸向远方,渐渐消失在视线的尽头,铁轨旁矗立着一座孤独的小站——永宁镇车站,津浦线上一个偏僻的四等小站。天蒙蒙亮,一个身影从远处的雾气中走来,沿着铁轨越来越近。 一身警服、一顶大檐帽、一个闪光的国徽。他是一名铁路警察,是永宁站的主人,小站附近7公里的铁路线是他的“地盘”。他叫姜洪锁,今年56岁了,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喊他老姜。老姜一个人驻守在永宁站已有23个年头了,下面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个警察和他的小站故事。
习惯铁轨旁酣睡
让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23年前的1983年。33岁的姜洪锁被分到永宁站当一名驻站铁警,此时他刚结婚不久,儿子还不满1岁。到站报到的第一天,姜洪锁颇费了点周折。因为太过偏僻,根本没有公交车到永宁站,姜洪锁不得不在公路上拦车。见一名警察拦车,紧急停车的货车司机吓了一大跳,“我……我没干坏事啊!”令姜洪锁没想到的是,身穿警服拦车竟成了他此后许多年来上下班的唯一“途径”。永宁站是一个小站,两股车道旁孤零零地“站”着一幢两层小破楼,一眼望去看不到半个人影,离楼最近的就是一条距离不足10米的铁轨。姜洪锁的宿舍在二楼,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两床被子和一张写字台,每有一趟列车穿过,轰鸣声一个劲地往姜洪锁耳朵里灌,整个房间更是在颤抖。当天夜里,姜洪锁几乎整夜没合眼。虽然与铁路打过多年交道,已经听惯了列车震耳欲聋的声响,但姜洪锁还是不习惯——列车一过,周围静得可怕,列车一来,叫声顿时把他惊醒。一天下来,30多趟列车从站前穿过,对姜洪锁的睡眠是个巨大考验。楼还是那座二层小楼,但翻新过后添了许多生气,23年后,老姜依然一个人驻守在小站,屋里只多了电视、微波炉等,永宁站仍然只有他一个警察的小站。站前的铁路已经增加到了六股,离小楼更近了,已不足5米的距离,即使每天200多趟列车呼啸而过,也再不能把老姜从睡梦中惊醒——23年了,他早已习惯了。“是不是已经到了不听火车声就睡不着觉的境界了?”老姜一听这话,顿时乐了,“呵呵,还没那么夸张。不过,现在每天在这都能睡个好觉。”
几个万里长征路
姜洪锁的管段总长7公里的铁路线,道口有六七个之多,列车撞人的伤亡事故不时发生。从姜洪锁到站的那天起,巡线就成了他每天一项重要的必修课。东方刚露白,铁道边上就想起了一阵阵洗漱的声音,“咣咣”的杯子声在周围一片荒野的小站特别刺耳——姜洪锁一早起来要去巡线了。铁道线上,一眼望去除了冷冰冰的铁轨,就是姜洪锁的身影了,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寂寞就成了他最大的敌人。每当寂寞的时候,姜洪锁就去铁路上巡线,要不就是到附近村庄去向村民宣传铁路安全常识。每次巡线时,姜洪锁都很矛盾,想在线路上碰不到人,这样铁道线就会安全。但每次他眼望着远方,却很希望能看到个人影,那样他就可以和人说话,甚至连乞讨的盲流都不放过,和他们谈谈心。1983年,永宁镇高里村有一个姓蒋的盲人,50多岁了,每次从家到镇上都不走马路而是顺着铁轨来回。蒋老汉虽然眼盲,但听觉很好,听到火车从身后驶来,晃悠着走下铁轨,待火车一过又爬上了铁道线上。到站后没几天,姜洪锁就在巡线中注意到了蒋老汉,老姜有点心惊,“这么大年纪了,要是一不小心在铁轨上摔了一跤,就太危险了。”每在铁道线上见到蒋老汉,姜洪锁就要将其劝离铁道线,“这样,危险!”不仅如此,姜洪锁还主动登门,向蒋老汉讲述厉害,更是在平常多加巡线,注意蒋老汉的动向,防止出现意外,直到蒋老汉年迈去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老姜在这条7公里长的铁道线上走过了23个年头,哪里有沟哪里有坎他都摸得明明白白。7公里虽然不长,但可别小看了它,老姜几乎每天都要走上几个来回,23年来他也搞不清自己靠着这双脚走过了多少路,“几个万里长征应该都走下来了吧!”
一天到晚与牛打交道
那时候,附近村民家都养了很多耕牛,一个村至少数十头。铁路边上的青草又嫩又没打过农药,许多村民常到铁路边上放牛,赶牛横穿铁路道口更是常事。但牛有一个毛病,穿过铁道线时,常常会赖着不走了,要拉屎,1984年一位姓牛的村民就因此而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耕牛被火车活活撞死。耕牛被撞死了,村民们很心疼,但这也很容易造成火车颠覆事故。姜洪锁将养牛户都做了“户口”登记,还与养牛户交起了朋友,哪家有几头牛,哪家把牛卖了,他都了如指掌。村民汤老汉家在铁路附近,养了一头牛。姜洪锁与他交上了朋友,经常到他家了解牛的状况,向他宣传铁路安全常识,还专门跑到安徽农村买来了牵牛绳送给他。汤老汉很感动,平时放养时,尽量远离铁路,耕作时如要跨越铁路,他也愿意绕路穿涵洞走,在农忙时间紧耕牛需要跨越铁路时,他就主动向老姜打招呼,老姜就护送耕牛过铁路。现在,老姜的管内只有6户村民养了9头耕牛,其中两头是要跨过铁路线耕作。但老姜早已和这些养牛户、耕牛很熟悉了,在他的管段已经连续18年,没有发生耕牛肇事事故。
一部电话连接小站内外
永宁站地处浦口区往北约16公里处,姜洪锁一周有六天要在这里度过,家反而成了他的临时“旅馆”,当时他与外界的联系就靠着站上一部旧的电话机。1988年的一天早晨,从姜洪锁的老家东台突然拍来一份电报,“奶奶去世,速回。”这份电报是送到姜洪锁所在的派出所公安组的,公安组立即打电话到了永宁车站。但此时,姜洪锁却一大早出了门,到附近的村子了解情况,临走时他将自己的去向留给了站长——为了保证能联系上,姜洪锁每次出门都要告诉站长自己的行踪,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站长得知情况后,立即去找姜洪锁,尽管如此,直到下午1点多钟,姜洪锁才获知这个噩耗。姜洪锁站在路边,又一次拦车回到浦口,与爱人打了个招呼后,下午3点多钟才从浦口出发,但此时已经没有去东台的长途车了。无奈之下,姜洪锁只得再次沿路拦车,等到达东台老家已经是次日凌晨2点多钟了。如今,老姜的办公室里不仅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电话,还用上了手机。谈起这段往事,老姜不由地笑了起来,用手掂量了一下手机,“当年要是有这玩意,也不用那么费劲了”。
翻车事故在眼前
发生2004年3月,“宁启”铁路进行道路改造,需要封路施工,姜洪锁巡线的时间比平时多了很多。23日这天一大早,姜洪锁和往常一样在自己的7公里“管片”上巡查线路。上午8时35分,当巡到津浦线上行995K处时,他看到一名信号工正在进行扳道岔作业,来回扳动好像不是很顺利,当时他也没在意。不料,就在要封路之前,最后通过的一列货列驶来,紧接着就是一声巨响。“不好了,出大事了!”姜洪锁眼看着这列货列冲出了轨道,11节车厢瞬间翻转了过来,车上几名工人纷纷跳车逃生,落到了池塘里。一场重大列车脱线翻车事故来得如此突然,姜洪锁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但当了20多年铁路警察的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现场就只有姜洪锁一名警察,他必须负起全部的责任,“救人要紧”,姜洪锁快速奔向事发地,指挥附近的工人赶紧将落入池塘里的人救上岸来。经过初步查看后,姜洪锁发现货列上几名机车人员伤得并不重,在安排几名工人将伤员送往医院的同时,迅速向派出所汇报情况。事发后,现场一片混乱,姜洪锁独自一人感到有点无助,这个时候没有人可以帮他,一切都只能靠他自己。“意外?操作失误?还是被破坏?”在等待铁路其他民警赶来增援之前,姜洪锁作为现场唯一一名警察,他必须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情况,为判明这起重大事故发生的性质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姜洪锁的脑袋在电光火石之间想到了那名扳道岔作业的信号工,“有点问题”。一想到这,姜洪锁立刻跑到道岔处,果然发现了问题所在。正是由于姜洪锁在事发时正好巡线到现场,使得事故原因的调查很快水落石出——由于信号工违章作业,道岔轨缝没有合拢,酿成了一场重大事故。老姜说,他在永宁站呆了23年,一个人睡在站里的日子比在家里多了很多,把家当成了旅馆,甚至连儿子和他的感情都有些陌生。特别是去年7月份铁路开始电气化施工开始,老姜更是几个月守在线上。老姜很感激自己的妻子,虽然她也常常埋怨,但却很能理解老姜,因为她的父亲就是一名警察,“找个干警察的丈夫,就别想指望他能为家里做些什么”。老姜想自己的儿子也和他一样做一名警察,但妻子极力反对,“你干什么都不要和你爸一样干警察!”。23年,从当年年轻力壮的姜洪锁到如今白发爬上头的老姜,老姜很感慨,“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的话,我不会再到偏僻的永宁站当一名孤独的驻站警察,那寂寞的滋味也许只有铁轨才知道。”但老姜却对自己这23年一点不后悔。一次三等功、江苏省人民满意警察、上海铁路局“五一”劳动奖章……无数的荣誉是老姜引以为豪的,但更让他自豪的是,他7公里铁路线上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