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组织下乡文艺队,凤阳大学生“村官”自行排练节目。
王成龙 摄
大学生“村官”和支农、支教不一样,他们要系统、长期地在农村工作,必须先了解“三农”
招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还将扩大规模,3到5年内,凤阳县390个村,每村将至少有1名
清晨6点半,安徽凤阳县门台镇。初冬的清晨,既安静又清冷。
来到门台镇已经一个多月了,住在镇政府一间10多平方米宿舍的施永峰每天按时起床,再到二楼洗漱。
今年7月,凤阳县首次招聘了20名大学生“村官”。严格考试和集中培训后,有19人留了下来,施永峰即是其中之一。
不是短期锻炼,也不同于下乡支农,而是实打实地到农村工作。这19位大学生“村官”,有的单枪匹马下乡“单干”,有的组成小组集体行动。两个多月过去了,他们的生活、工作如何,有何收获,又有何困惑?
施永峰:
“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等施永峰回来整理好房间,准备好随身的记事本,再到食堂吃过简单的早饭,已经7点半了。他走出镇政府大院,外面镇中心的街道上零零星星地有店铺正在开门。穿过几条街道,就上了合蚌公路。步行大约半小时后,再上一条土路走一会儿,就进了大青郢村。这几天连续小雨,使路面泥泞难行,给他添了不少麻烦。
快到中午时,施永峰步行回镇政府食堂吃饭。短暂午休后,再回到村里。
白天在村里,他和村民唠家常。大脑一边飞速地运转,把有用的信息印在脑海里。“不便当场用笔记录,”他说,“老乡们对这个不习惯,一看到你在记录,许多话他们就说不出来了”。
等晚上回到宿舍,他才伏在书桌上,把一天的见闻整理成文字,同时也记录下自己点点滴滴的思考。案头摆着的《社团建设与城市支农》、《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等书籍,也需要挤出睡前的时间才能阅读。
作为今年凤阳县首批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之一,施永峰正式“下村”工作已经一个多月了。30多天来,他每天都按着这样的作息表,沿着这样的行程,整日整日往村里“泡”,挨家挨户地走访。
除了走路、动嘴皮子、动脑子,施永峰还要动笔杆子,就大青郢村的发展写出正式的报告。“我不是来当领导的,而是来发动、促进村民自己去做事的。”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工作目标。
刚进村一个多星期,细心的施永峰就发现,村里有四五十辆大型货运车,跑长途运输都是好手。但凭村民个人的力量,根本找不来多少活,有一半的车大部分时间只好闲着。慢慢地,他萌生了帮助村里成立运输队的念头。门台镇交通便利,正在建凤阳工业园,发展运输的条件相当好。
“但是,很多人认为我是在瞎折腾,反应很冷淡。”施永峰无奈地笑着说。在他看来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却迟迟连个头都没开起来。他只好转变思路,不急着大动干戈发动村民,而是先深入他们的生活里。有村民聊天就加入他们的队伍,村民干活就上前去添把手,有人在量地他也跑去观察。
“只有把村里的能人、德高望重的人找出来,发动他们,借他们带动其他人,工作才能搞起来。”施永峰说,“其实,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村官”小组:
黑豆销售助推合作化
与先期下村“单打独斗”的施永峰等5人相比,两队各7个人的“村官”小组开展工作的时间要晚一些。他们中有人先赴北京参加社区工作培训,回凤阳将所学传授给其他人后,才分别进驻府城镇的大王府村和大庙镇的东林村。
这些大学生“村官”认识一致的是,28年前率先打破“大锅饭”实行“包产到户”的凤阳,已经到了“分久必合”的时刻。而要让各种初具雏形、但还很低级的合作组织真正“合”起来,最终还得靠农民自己。他们打算给老年人办老年协会,给妇女办妇女协会,给孩子建儿童活动中心,通过精神生活把村里分散的人员聚集起来,作为日后深入合作化的切口。
然而,11月6日进驻府城镇大王府村的7名大学生刚刚开始调研,工作便出现了“意外”。他们摸底发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黑豆,今年也几乎家家户户都为此发愁——1.5万余公斤的黑豆积压着。与此同时,村里成立了一个月的合作社却始终是个空架子,没人想到通过合作社找销路。
大学生“村官”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推广合作化的好机会,因为收购公司基本上只愿意通过合作社统一收购,只要能找到收购公司,和村合作社联系起来,帮助村民把这个难关渡过去,合作社的好处就不言自明了。“这比多少口头、文字的宣传都管用”。
说干就干,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熟悉合肥一些农业公司情况的时全立刻开始联系。
他通过同学找到合肥市喜丰种子公司,经过不懈沟通,对方答应与村合作社商谈收购事宜。11月10日,公司的两名技术员来到村里,经过考察,决定通过合作社以每公斤2.3元的价格收购全村的黑豆。此外,还提出长期合作意向,由公司技术员全程指导农民种植、管理,负责黑豆的购销。只有8个农户参加的合作社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有望慢慢壮大。
小组中,两人负责老年协会,两人负责妇女协会,两人负责黑豆购销,还有一人负责每天下午4点到5点的广播宣传。小组的新情况、新思路、新工作都会在第一时间向全村通报。现在,他们的住处开始有村民络绎不绝上门“谈事情”,从黑豆到日常生活。晚上,家家户户休息了,小组则进入例会时间,总结当日工作,汇总遇到的问题,通报村民的意见,并提出第二天的工作要点。“我们7个人非常团结,非常默契。”时全说到这,语气里全是骄傲。
王平:
“人才回流”趋势的体现
这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经常提起一个名字:王平。提到她时的口吻,全然不像在说一位负责当地大学生“村官”培训、指导等工作的副县长,而像在说大学里的一位老师。
2005年,安徽滁州市开始了一项引进人才工程,88名博士被选调到基层任职。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门下攻读“农村经济与综合发展”方向博士学位的王平到了凤阳县,挂职担任兼职副县长。今年起,她开始具体负责凤阳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工作指导。
“大学生下乡全国都有,很多大学生都会利用假期支农、支教。但是,大学生‘村官’和这些人不一样。”王平说,“他们要系统、长期地在农村工作,必须先了解‘三农’,知道农村工作该怎么做。”
从9月中旬开始,她便请来李昌平、崔传义等农村问题专家,给这些刚结束招聘考试的年轻人办讲座,当作“启蒙”。紧跟着又布置题目,把大家分成4个小队,下乡调研,要求他们必须把村子的人、物、财等情况全部摸清楚,再带着报告回来。最终,20个通过考试的人中19个留了下来。“成活率还是蛮高的”,王平幽默地说。
如今,这些刚上路的大学生“村官”,不论是“单干”还是组队,都定期向她汇报工作情况。
凤阳县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张万旭则介绍,招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还将扩大规模,3到5年内,凤阳县的390个村,每村将至少有1名大学生“村官”。
而在王平看来,这也正是“人才回流”趋势的体现。“大学生代表的是知识、眼界,他们深入农村,对农民个人、对农村合作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力都将是不可估量的。”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