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香港大学教授管轶与美国科学院院士韦伯斯特等人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撰文——《中国H5N1流感变异株的出现及流行》(下称《文章》)。
《文章》指出:“我国南方地区分离到H5N1禽流感变异病毒‘福建病毒’……我国广泛使用的疫苗对该病毒没有起到保护作用……我国南方曾有5个人感染病例是由该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已经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的禽类中暴发,有可能在东南亚甚至是整个欧亚大陆造成第三次禽流感大流行。 ”
这一禽流感病毒学术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香港大学微生物系也由此陷入“病毒变异风暴”的中心。
到底研究成果是公正的,还是有失偏颇?
国家首席兽医师、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日前称:“香港大学教授管轶的文章可信度极低。如果他发现病毒,就应在第一时间报告政府,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福建病毒”存在说?
《文章》阐述,2005年3月首次在福建分离到H5N1禽流感病毒——“福建病毒”已经取代先前在华南地区的毒株,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6个省区的家禽中出现,并有可能成为引发东南亚地区新一轮病毒暴发的流行毒株。
贾幼陵就此解释,并不存在新变异的“福建病毒”,文中所说的东南亚国家禽流感疫情由我国疫情引发,以及将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第三次流感大流行的说法,没有依据。
11月10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事实上,论文所谓‘福建病毒’并非新的变异株。这些病毒的基因序列与我国2004年初禽流感暴发时在湖南等地分离到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高度同源(99%以上)。”
陈化兰认为,文章中另一位参与研究的专家曾对媒体表示,无资料显示文章中所称病毒具有更高的致病性或更强毒性,也不表示这种病毒比其他类型病毒更有机会引发禽流感大流行。
“我同意管轶所说的病毒处在变异之中,但其危害并不是他所说的那么大。”中科院病毒所一位专家11月9日也向记者表示,“从我们看到的样本结论来说,变异是始终都存在的,不过现在对于人类的危害并没有呈现暴发性发展趋势,所以不要肆意扩大这种态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雷富民也表示:“管轶的这篇文章我看了,他说他所调查的禽只包括我们免疫过的一些禽类。如果按照他所分析的来看,情况不是很乐观,但是这个分析结论是否成立要基于大量的数据。”
据了解,从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香港大学微生物系的研究人员每隔7至10日,就会在内地6省活禽市场抽检样本。管轶透露,他手上尚有大量的数据未完成分析,“研究不会停止。”
同时,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的确曾于2005年和2006年从南方水禽中分离到一些病毒,其基因序列已向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公布。
“这些病毒在基因型上比较稳定,它们在抗原性上没有发生重大改变。”陈化兰解释。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禽流感病毒是否变异,要留待科学家继续探究,现在还难下定论。不过他对有关媒体称,他们正仔细研究管轶撰写的报告,初步认为部分资料有用。
而在此前的11月10日,香港大学发表声明称,欢迎各界就有关研究作出热烈讨论,借此廓清当中涉及学术研究观点上的分歧,并继续在禽流感的防治工作上紧密沟通与合作。同时,港大医学院也正就管轶所领导的研究作进一步了解,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系主任袁国勇则表示尊重管轶的研究结果。
管轶日前在接受相关采访时,讲述了他发现变种禽流感福建型病毒始末。他说,当2005年10月内地出现人类感染禽流感个案后,他就追问“究竟感染人类的病毒是从哪里来?”随后将港大储存的禽流感样本全部翻出来,与人感染的病毒基因逐个核对,发现病毒基因出现变种。
管轶说:“在病毒基因样本分析中,2005年7至9月33个样本只得3个福建型病毒样本,但至2006年4至6月108个样本中,有103个福建型病毒样本。”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