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潭湖的名字里注定和水有不解之缘。60岁的他是广东海丰县东关联安围湿地附近的居民,靠水吃水,他和其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一道,一直靠水产养殖为生,年均收入能在5000元以上。但是今后,这里的人工养殖将不再被允许,老黄却一点也不愁,他说,虽然不能人工养,还是可以自然捕捞,湿地保护区的项目还会给补贴,生计方面的影响不会太大。
黄潭湖所说的项目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集团、广东省林业局和海丰县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华南湿地项目海丰部分。11月25日下午,这一部分正式启动,第二部份稍后将在福建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启动。这一项目通过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合作,旨在改善湿地管理及提升公众对华南湿地价值的意识。据悉,该项目为期5年,将投入1100多万港元开展相关活动。
据了解,华南湿地项目保护的两片重要湿地,均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水鸟的迁飞路径上,该迁飞路径每年为250多个物种共5000万只迁徙水鸟提供重要的停歇地和加油站。包括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和卷羽鹈鹕等都从此路线经过。然而,这两个重要的保护区也面对严重的挑战,降低了它们长久保护水鸟和其它湿地物种的能力。这些问题包括人类不断地干扰湿地生境,缺乏湿地管理经验丰富的职员及相关的管理计划,以及当地社区对湿地保育的重要价值缺乏认识等等。
项目经理文贤继表示,保育这些重要的湿地,可以长远保护迁徙鸟类。他说:“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一方面通过各种保护措施使湿地生态环境有所改观,另一方面通过经济补偿和合理引导使当地居民生活无忧。
未来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将与海丰保护区的职员一起,利用基础数据和生态监察项目制定管理方案,也会为当地社区增建教育设施、推行环境教育项目和编制教材。(赖伟行)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