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在墨西哥遭奴役 被迫签“不平等条约”
中国劳务人员在墨西哥权益受侵犯的现象,大多存在于小规模的加工工厂
国际先驱导报驻墨西哥记者林如萱、冷彤报道 在中国驻墨西哥使馆领事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41岁的崔某终于登上了回国的班机。 落座的一刻,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噩梦结束了,再也不用过担惊受怕的日子。今年4月9日他来到墨西哥,10月24日离开,他的梦想被在墨西哥的遭遇彻底毁灭了。
美梦在墨西哥小城破灭
崔某是吉林省延边市朝鲜族人。经过吉林省某公司的安排,崔某花了4.05万元人民币办理签证和购买机票来到墨西哥。按照合同内容,会英语的他将为一家韩国服装加工厂担任技术领班,同时负责文案管理,每天的工作8小时,每月工资600美元。崔某满心期待着在未来的3年里能攒下一笔钱,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然而,当他来到小城冈萨雷斯时,一切都变了样。不仅工作时间延长到13~14个小时,拿不到加班费不说,他和另外9个中国工友每天还要忍受韩国老板的谩骂和折磨。从中国驻墨西哥使馆工作人员的转述中,记者了解到这些中国劳务人员悲惨的经历。
韩国工厂老板为人刻薄,靠着一点关系给美国做来料和来样加工。由于中国员工不懂墨西哥法律、不会西班牙语,韩国老板便认为他们好欺负。工人们被迫忍受着破旧的住宿、粗劣的饭菜、窃听器的监听甚至是老板的满口脏话。有一次,老板冲一名女工举起铁椅子就想砸下去,幸好他人阻止才没有发生悲剧。
老板甚至指使中国劳工在城里偷狗偷羊,来满足他对狗肉、羊肉火锅的喜好。而中国劳工的护照、居留证全被他以保管的名义没收了。他常以名目繁多的理由克扣工资,并扣押200~400美元以防他们逃跑。崔某在这家工厂干了半年,拿到手的却只有1400美金。
向使馆求救
由于再也无法忍受那种没有人性的工作,崔某偷偷寄给使馆一封求救信。收到信后,使馆领事部马上展开调查,但黑心老板动作极快。10月16日,当他发现崔某向中国使馆告发,立即吊销崔某的居留证,并向当地移民局报告崔某为非法入境人员。第二天,他把崔某送到当地移民局,准备将其遣送回国。在机场,崔某抓住了一个机会跟使馆取得联系,使馆人员火速赶到机场,“截”下了马上要登机的崔某。
18日凌晨,使馆人员陪同崔某直奔冈萨雷斯市,要求韩国公司妥善解决此事。韩国老板虽然百般狡辩,但不得不乖乖地归还崔某的护照,并补偿扣发的工资。在使馆人员的帮助下,另一名女工蓝(化名)也拿到了自己的护照,离开了这个“魔窟”。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使馆人员在离开该城时特别照会当地劳工、移民和警察部门以及当地侨社,密切关注这家韩国服装厂,确保中国劳务人员的权利不再受侵犯。
另一桩悲惨事件
事实上,从中国来的劳务人员权益被侵犯的事件并非韩国工厂这一个案例。记者从墨西哥国家人权委员会了解到,在中部瓜纳华托州的小镇圣地亚哥有一家广东的针织厂,这里的中国劳工遭到更为凄惨的虐待。
LF(该委员会提供的当事人名称缩写)在内地和劳务中介公司签署了一份合同,合同规定LF每天工作8小时,享有医疗保险,每月工资3000元人民币,工作主要是技术指导。但这份合同在LF到达香港后被另一份合同取代了,LF却稀里糊涂地签了字。2001年6月24日到了这家工厂后,LF发现自己被像奴隶一样对待:证件被扣押,周一到周六每天工作超过17个小时,周日工作10个小时,不许和中国人交谈,每周仅周日下午的3点到5点可以外出,但有工厂的人陪同,工资常常被厂方随意克扣。LF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也失去了人身自由。这样过了两年,她和另一名女工好不容易才找到机会逃脱。此后又有陆续从这家工厂逃出来的五六名女工先后到使馆求助,这个案件才渐渐露出水面。
中国劳务输出亟待规范
就有关问题,本报记者专门走访了在墨西哥的华人律师阚凤芹。阚凤芹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在处理和中国人有关的劳务纠纷时常常发现,中国人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出了问题不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她还特别强调,劳务人员在出国前一定要多熟悉目的地国的相关法律,尽可能学习一些当地语言,这样一旦遇到问题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目前关于中国劳工在墨西哥的数量没有具体的统计,使馆人员表示,这是使馆在进行这方面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在劳务输出上,我国原则上要求需经过国内有关部门的报批和认证才能办理相关手续,但实际上很多劳务中介公司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处理,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使馆无法掌握必要的信息,保护劳工利益工作难度也就自然增加了。
中国驻墨西哥使馆提醒国内的劳务中介公司,事先要充分了解相应国家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雇主的资信及其公司的设施等情况。同时,出国务工人员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遇到困难,一定要想办法与使馆取得联系,这样使馆才有可能及时了解情况并尽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务工人员的利益,一旦发生特殊情况,使馆也会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
赴澳华工被迫签“不平等条约”
赴澳中国工人经常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包括签署含有不平等条款的合同、工作超时、得不到事先承诺的工资、工作和生活条件差等
国际先驱导报驻堪培拉记者唐迎报道 近几个月来,赴澳中国工人权益遭到侵害的新闻频频见诸澳大利亚当地报端,引起各界关注。一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中国工人向《国际先驱导报》讲述了他的遭遇。
合同条款违背法律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工人向本报记者介绍说,他是从上海来到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城市墨尔本,进入一家包装公司工作的。他在工作中两只手腕骨折,由于病休无法上班,被公司以包括上班迟到等一些莫须有的理由予以解雇,而且领不到任何赔偿金。
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当初由于我对澳大利亚法律的有关规定知之甚少,没有想太多就签下了不合理的合同。还有很多跟我情况一样的人也签了这样的合同。”按照澳大利亚法律,工人们每周最多工作38小时,但合同中却规定工作45小时。而且雇主没有按照规定负担工人们的保险费和住宿费。他被解雇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而如果他在28天内不能找到新工作,就要被遣还回国。他于是想到向澳大利亚制造业劳工联盟申诉。劳工联盟接到他的申诉后,立即积极帮助他办理所有手续,利用法律争取合法权益。目前他有望得到不公平解雇、4年合同违约、失掉国内工作损失等赔偿金。
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国赴澳工人往往被要求签订“不平等条约”,譬如,不许在工作期间怀孕,不许参加工会,不许换工作等。不久前,3名在澳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一家公司做工的菲律宾籍电焊工就因为加入工会而被解雇了。
另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有50名中国工人在悉尼西部参与建造一个纸巾生产厂。当地工会经检查发现,工厂使用的设备不符合安全规范,工人们没有操作车辆的许可证,却被要求做危险的工作。而且他们往往只能得到承诺工资的2/3,住得很差,通常是8个人住在一个房间,甚至有的连床都没有。
澳政府积极规范管理
西悉尼大学一个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澳大利亚为外国商务人员赴澳短期工作设计了一种称作457的签证,这是一种4年期的商务签证。由于澳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劳力短缺的状态,现在一般的工人比如卡车司机、工厂工人和厨房帮手都可以使用457签证赴澳做工。上述的中国工人就是持这种457签证赴澳做工的,他们也被称作临时技术移民,但这种临时技术移民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澳最大反对党工党领导人金·比兹利就表示,临时签证体系使外籍工人受到剥削,工人对工资和工作条件的正当要求也因而得不到满足。工党参议员金·卡尔最近在参议院评估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澳大利亚政府没有能够保证这些外籍工人的基本工作权益,工人们签署的合同中有一些条款是违反澳大利亚法律的,而且工人们往往被劳务公司盘剥高达2万澳元(1澳元约合人民币6.06元)的所谓介绍费。
10月30日,澳大利亚移民部长范斯通宣布将改进457签证的管理工作。其中的一项主要措施是建立并培训一些机动的突击检查小组,以加强现有的定点突击检查的制度,保证雇主遵守临时技术移民签证中规定的条件,比如工资等。这些新措施可以帮助检查那些不按规定办事的雇主,一旦他们被发现,就可能面临不准雇佣临时技术移民的制裁。在新措施实行的第二天,移民局就查处了两家违反457签证规定的公司。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