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南都·联通十年之友
南都前传
南方都市报十年日报造就的辉煌,其实在之前的周报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卑微的孩子 伟大的梦想
1995年3月30日,对开8版的周报南方都市报正式出版。 在它出生之前,关健、张志光、程益中这三名创办人已做了半年的筹备。原本,他们计划创办一份日报,以另外一种姿态扮演《南方日报》在城市宣传中的重要补充角色。然而没有投资,没有刊号的现实注定这张报纸一出生就是一个卑微的孩子。24人的采编、广告、财会队伍在创刊号出版10天前才搭建完成,那一年多的时间员工每个月只能领到微薄的薪水。
一颗日报的灵魂屈居在周报的身躯里,但这张报纸的工作人员,却都怀揣着一个无比伟大的梦想:“改写中国新闻史”。“他们都不相信,只有我们自己相信”,在当时处于采编一线,现在已是南方都市报副总编的任天阳和宋繁银回忆起那段激情岁月,丝毫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在那个年代,这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每周报纸出版后都会进行激烈的评报,互贴大字报争辩业务;也会在深夜集体到五羊新城的路边摊喝酒论道,畅谈报业发展大计。尽管发行量仅有区区数千份,但员工们都认为:“这张报纸不是老关的,不是程益中的,而是我们大家的。”一年多的锤炼,让这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有时间在报业市场的洪流中一试深浅,并逐步磨合成一支稳定的领导团队。
历练一年半 拿到“准生证”
在周报时期,南方都市报就制定了采编和经营分离的政策,确立对内容的投资高于一切的原则,这些对后来南方都市报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就在当年很多记者还把自己当政府官员的时候,南方都市报就向它的采编人员提出了“新闻报道要贴近老百姓,注意服务性”的要求。这暗合了一些对媒体千篇一律枯燥面目感到厌倦的读者的需求,“另类是为了更主流”的发展规划,也由此而生。
在经历了一年半的历练后,1996年10月7日,南方日报社委会做出决定,将报社另外一份惨淡经营的海外市场报改为南方都市报,并要求南方都市报的经济收入在三五年内超过南方日报,在广州市场上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至此,有了“准生证”的南方都市报终于可以从周报的身躯中脱壳而出,以日报的姿态开始长成参天大树的历程。
本报记者 王瑾
图:
1995年3月30日,对开八版的南方都市报周报面世,第一任主编关健(前右一)和报社员工上街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