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在华北,有个北山愚公为解决他家长远出路问题而“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如今,在陕北,有个土地局长为了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而“平山造田”的真实故事。
他就是志丹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李广鹏。
志丹县因刘志丹将军而得名,因党中央曾奠都于此而被艾得加·斯诺在著名的《西行漫记》中誉为中国革命的“赤色首都”,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全县总土地面积3781平方公里,辖6镇5乡1个管区,201个村委会、3个社区,共13.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43万人。
近年来,志丹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凭借富集的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2005年全县GDP达到23.49亿元,财政收入14.95亿元,人均财政收入居全省第一。并跻身“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县(市)”行列。
然而,发展经济需要用地,退耕还林需要减地,面对发展、退耕与农民吃饭的矛盾,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决定,以新修基本农田确保占补平衡,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以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和产业发展带动,保证退耕还林成果。
要实现这一目标,谁来担纲土地局长这一重要角色呢?经过认真研究筛选,2002年4月,县委一纸调令将李广鹏由顺宁镇党委书记调到县国土资源局任局长。
李广鹏出生在志丹县吴堡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72年,年仅17岁的李广鹏被省五建招为工人,干了不到一年又放弃了当时人人都羡慕的“铁饭碗”,主动回到村上,从大队会计干起,到大队副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88年从农村基层干部破格招录为国家干部,并先后担任过副乡长、乡长、镇长和镇党委书记。他热爱自己的家乡,更热爱脚下这片热土。
1995年在李广鹏先后任顺宁镇镇长、书记期间,他就从解决农民的温饱入手,修田造地,打坝淤地。中央的“西部开发”、“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后,他在顺宁率先提出了既保证国家所要的“帽子”“被子”,又要保证老百姓所要的“饭碗子”和“票子”的五个一步到位工程,即:退耕一步到位;农田一步到位;水土流失治理一步到位;人畜饮水、通电通路一步到位;产业开发一步到位。这五个“一步到位”的扎实实施,使顺宁镇成了志丹县、延安市乃至陕西省山川秀美办的一面旗帜。
李广鹏的一生注定与土地有着难解难分的情缘。对于国土资源局局长这个角色,与土地打了多半辈子交道,可谓轻车熟路的李广鹏欣然接受了。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原则是落实这个基本国策的主要措施。走马上任的第二天,李广鹏便开始进入角色,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1991年以来,陕西志丹县石油开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十年努力,石油产业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强大支柱。然而,石油开采已使万余亩土地由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随着石油钻采规模的不断扩张,势必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耕地的减少,对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脆弱、靠开矿吃饭的志丹来说,保饭吃、保钱花的负担无疑更重了。同时,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加上多年农田自然毁坏,导致全县种植业用地面积由原来的180万亩锐减到76万亩,使农村经济发展遇到了空前挑战。
这一现实使李广鹏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建立稳定收入来源,并逐步走向富裕,迈向小康,就必须从改变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必须以弥补耕地减少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着眼,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实现精耕细作,提高土地等级和产出率,弥补非生产建设占地损失,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不反弹。
为此,他们通过广泛调查研究,确立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保证在非农用地大幅增加的过程中,基本农田数量稳定增长。同时,尽最大的努力,改造出更多的新增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力争结余,保证土地资料的永续利用。
乱占耕地违章修建是土地部门最头疼的事,因石油开发,四面八方的客商和打工族蜂拥而至,造成了志丹住房严重紧张,县城及城乡结合部土地隐形交易市场活跃,炒卖炒买地皮,哄抬地价,以土地生财的人越来越多,大片良田被毁,乱挖、乱修、乱建现象屡禁不止。一些近郊村民的私欲无节制的开始膨胀,好多人为了获取私利,大量修房盖楼,一院,两院,甚至十几院,修好后出租或转卖。这股歪风让一片片上好的川台地变成了杂乱无章的建筑群。这些问题如不很快解决,势必造成土地管理的失控,给子孙后代带来莫大的创伤。
李广鹏一上任,就与那片志丹县城疮疤似的建筑较上了劲,他下定决心要将那片疮疤铲平,还那片土地一片绿意盎然的庄稼。李广鹏的想法得到了县委和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派公、检、法机关协助行动。这年的“五一”前夕,经过耐心宣传,违章修建虽然装模作样停了下来,但李广鹏他们心里都很明白,“五一”长假期间,他们会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突击修建,想钻“已经修建起来的建筑不能强行拆迁”政策的空档。果然不出所料,放假的第一天,那些乱修乱建户又重新开始了快速修建。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时李广鹏他们带着铲车、推土机却突然来了。
“姓李的,有本事你就铲!把车从我身上开过去!”一个老人躺在铲车前。
乱修乱建户们纷纷围了过来,大声起哄。
整个工作组的人都愣住了,这个老人的违章建筑如果拆除不掉,这项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城郊的农民一夜间就会将县城周围的大部分耕地变成违章建筑。一名工作组的人提议对这个老人以妨碍公务拘留,被李广鹏阻止了。李广鹏是由一个农民变成领导干部的,他比一般的领导干部更理解农民。
这时,李广鹏一声不吭地走向老人。谁也不知道李广鹏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来到铲车前,和那个老人一样躺在铲车前,对铲车的司机说:“铲,我陪这个老叔。”铲车的司机犹豫不决。
李广鹏吼道:“铲呀!有这么多的公检法部门的人给你作证呢,你还怕什么!”
铲车司机慢慢将铲车向前开去。老人突然站起闪开了,李广鹏也猛地闪到了一边。
看着再有几天就要矗立起来的新房,在铲车的轰鸣下坍塌,老人绝望地哭了,李广鹏也流泪了。没几天,所有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了,共拆除围墙1020.5米,拆除违章建房49间,收回土地41.26亩,制止乱挖乱建286宗,收回土地出让金300多万元。从此,志丹县也彻底刹住了违章乱建的现象。土地市场的规范运行,用地秩序的明显好转,彻底扭转了土地市场的混乱局面。
随后,李广鹏又一头扎进了全县的各个乡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不久,一份《志丹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便呈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面前。规划的基本原则是:本着近路、近村、近水源的原则,兼顾移民搬迁和生态建设,合理分布,相对集中,按照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实行农田、林草、村路综合规划,分项目实施。
从此,一场大规模开发整理高标准农田的战役在志丹县打响了。
在项目实施中,李广鹏根据志丹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的实际,在布点上坚持六条原则:一是补充平衡原则,占用哪里的耕地,在哪里进行开发、补充适当数量的农田,使农民的生产水平不因占用耕地而下降;二是倾斜偏少原则,就是对一些基本农田数量偏少的自然村,优先布点,逐步解决过去形成的基本农田分布不匀衡的问题;三是经济效益原则,选择治理效益;四是后备资源原则,有后备资源的地方多布点,没有后备资源的地方不布点;五是群众自愿原则,选择群众积极性高,积极配合工作,利于项目实施的地方布点;六是科学长效原则,就是水、电、路、村等基础设施完善,居住条件较好的村庄多布点,自然条件差,不适宜群众居住,需要移民搬迁的地方不布点。
在立项上对目前已经达到或接近人均3亩基本农田的地方一般不予立项,没有后备资源的不予立项,投入产出比不大的不予立项,不适宜群众居住需搬迁的地方不予立项。按照四种类型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即:荒草地开发为梯田旱地,滩涂改造为水浇地,旧坝地整理恢复,废弃地整治利用。规划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全县实现农民人均3亩基本农田。
规划、测绘、设计、施工、督查、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紧扣,工作轰轰烈烈。李广鹏是个务实的人,对于这一切,他都不做表面文章,不图参观效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方案设计,他要把基本农田修在群众最满意的地方。也就是从那时起,李广鹏没有了星期天,更没有了节假日。一年365天,他除了开会、出差,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修田造地现场度过的。
金鼎镇谢湾村地处深山沟中,全村102户426口人,只有700多亩耕地,李广鹏一年给该村开发整理基本农田2180亩,全村人均达到了5亩以上。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文高兴地说,“如今我们谢湾村再不是从前的旧模样了,地变平了,路修通了,人变富了。现在全村买手机就有300多部,户均3部。祖祖辈辈解决不了的问题,李广鹏给我们彻底解决了,有了这些平坦的梯田,下辈子人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了。”村民赵荣高也激动地告诉记者,我家10口人,过去在山上挖种坡地80余亩,年产粮不到2000公斤。土地整理后,我家种上了40亩平坦的梯田,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过去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如今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我们真是端上了“金饭碗”。
义正乡玉河村张窑子村小组地处陕甘交界,全组25户131口人居住在山梁上,多少年来,人们靠开垦荒地、广种薄收维持生计。2003年,李广鹏一次给该组群众开发整理基本农田300多亩,人均2.3亩,把群众多年的盼望变成了现实,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存条件。
保安镇2001年仅有基本农田1.2万亩,农民人均不足1.4亩。近年来共整理开发基本农田1.5万亩,使全镇8695名农业人口人均达到了3.1亩基本农田。秋收季节,记者在志丹县采访时,保安镇冯坡村党支部书记贺树权领着记者参观他在走马梁上新修的农田里种植的谷子,遍地黄灿灿的谷子长得与人一般高,沉甸甸的谷穗在微风吹拂中发出“咯咯”的声响,似乎也在为这丰收而高兴。贺树权兴奋地说,“过去这儿是坡地,同样种谷子,丰收了也就百十斤。你看今年这谷子,起码能打800斤。”
截至目前,志丹县先后投资1.46亿元,争取省、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7000多万元,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891个,新增耕地15.96万亩,目前正在实施的90个项目,也已基本完成,可新增耕地1.9万亩。到今年底,志丹全县新修基本农田总面积将达到17.86万亩,超过了全县原有的16.8万亩基本农田,等于再造了一个志丹县的基本农田面积,全县提前4年实现了人均3亩基本农田的目标。
1999年山川秀美工程实施以来,志丹县先后退耕105.23亩,但粮食总产却由1999年的4.96万吨提高到去年的5.68万吨,今年总产高达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99年的1200元增长到去年的2270元,今年可望达到2470元。农民高兴地说,人均3亩基本农田,退耕不愁粮和钱。
基本农田的建设,带动草畜、大棚栽植和小杂粮种植三大农业产业的迅速扩张。目前,全县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饲草面积已达到96万亩,养牛5.05万头,舍饲养羊18.2万只;大棚蔬菜等棚栽业由无到有,已发展到1858棚;建成了以谷子、豆类、荞麦等为主的15万亩小杂粮基地。去年,这三项农业产业的收入已占到农民年纯收入的75%。同时,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和科技含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农用车、旋耕机、播种机等农机具从2000年前的几百台,增加到目前的6000余台。劳动力的节余,使近万人外出务工,年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5年来,在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还新修配套生产道路260公里,配套灌溉机井32眼,泵站18处,移民搬迁22个点,600户2729人,并解决了4858户22832人的饮水困难。
志丹的群众说,志丹农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县国土资源局和李广鹏功不可没。的确,志丹县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确保了退耕还林成果,实现了土地合理利用,提高了粮食单位产量,保证了粮食生产安全,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改善了农村落后面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2005年底,李广鹏作为唯一被邀请参加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的县局领导,他向全省介绍了志丹土地开发整理的经验。2006年,李广鹏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志丹县国土资源局2005年和2006年连续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了“部门工作突出贡献奖”,并给予单位10万元和他个人1万元现金奖励。面对荣誉李广鹏却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健康是福、长寿是福,不如给老百姓造福。”
就在10年前,一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到志丹考察时,站在光秃秃的山顶上,望着满天飞扬的黄土说,“这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10年后的不久前,又一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来到志丹,站在那群山披绿的山顶,看到那层层叠叠的梯田后说,“这简直就是黄土高原上的秀美雕塑!”
(吕贵民 李志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