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阳光工程”深化政务公开,保障市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社保基金“安全平稳”折射“阳光力量”
日前,国家审计署完成对深圳社保基金的审计,慎重写下“安全平稳”的四字评价。 由此,深圳市深化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阳光工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要实施“阳光工程”?深圳市的领导在思考:多年来,深圳一直致力于反腐败,一直要求政务公开,个别腐败分子为何还敢屡屡张开贪婪的大口?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权力运作不够规范不够透明。一些审批者故意将权力神秘化,“狮子大开口”;或者具体事项审批几个人一“捏咕”,就算完事了。外部人根据不知道“水有多深”。
因此,经过深思熟虑,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即在原来“三公开”的基础上,拓展为党务、政务、法务、医务、校务、居务、企务等七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要求在重大决策、选人用人、政府投资、招标采购、绩效审计等方面,凡能公开的一律向社会或在本单位公开,切实抓好以“权、钱、人”为重点对象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社保基金
管钱的人“摸不到钱”
管钱的“不摸钱”,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深圳却从制度设计入手,基本做到了这一点。社保基金涉及2200多万人次的参保,社会尤其关注,深圳社保基金是如何得到安全存放和有效管理?原来,社保基金在深圳市财政局设有财政专户;深圳社保中心每月“花钱”,比如支付养老金、医药费等等,必须向财政局申请周转金;拨给参保人员的钱,均由银行直接打到参保人的账户上,社保中心人员绝不沾钱。
倘若社保基金被挪用了?那绝对被发觉!“金睛火眼”就是财政局、社保中心、开户银行三方对账制度。对账那怕只相差一分钱,社保基金都不能敷衍了事、草草月结。倘若银行方面出事,岂不是功亏一篑?据了解,社保基金即将推出“电子包公”,市财政局、社保中心和开户银行将实时联网,时时监控。违规操作,系统将自动报警;收支情况,随调随看;个人账户款项,上网即可查阅。
监督社保基金的规范运作,深圳还有“三把安全锁”。“一锁”:市劳动保障局内设专门的社保基金监督处,每年都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专项检查。“二锁”:国家审计署、市审计局、市财政局等部门,每年都对社保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同时,每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基金决算报告和预算报告的同时,一并报告送市人大审议。“三锁”: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由一名副市长担任主任。同时还公布投诉电话,设立举报信箱。
如果说深圳审计部门盯住大机关、大部门的问题,那么,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芝麻”要不要审计?事实证明,深圳审计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入手,也从市民关心的事情入手。今年初,深圳审计告别了过去那种“只审计不追究责任”的模式,追究了2004年度审计的16名领导干部的相关责任,其中局级干部5人,力度前所未有。今年,深圳还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载入干部档案和廉政卷宗,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绩效审计结果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三个要素市场”
无一经营性土地由领导批出
深圳在有形建筑市场、土地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等“三个要素市场”的改革,与之相应创办了“建设信息网”、“工程交易服务网”、“工程造价网”以及“产权网”,将招投标规则、过程和结果全部向市民公开。公平竞争,公开透明,市场体制完善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小了,产生腐败的机会就越少。
2000年以来,深圳已无一块经营性土地是由领导批出的。深圳经营性土地早已百分之百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交易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即使是“协议土地”,也不可能“私了”,“协议”也必须阳光、透明,不能由哪一个人说了算,必须最终由市政府常务会议定。审定结果也必须按要求公示与公众“见面”。去年12月底,深圳工业用地也在全省率先摒弃了一直沿用多年的“协议出让”方式,启动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
建设工程招投标中,打听“标底”、“围标”、“串标”,一直是业界头痛的问题。于是,深圳开全国之先河亮出“标底”。以往,每一项工程招标,围绕“标底”的“公关”成为获取项目的捷径,谁“摸”得准,谁就中标。改革后,深圳索性公开“标底”,以“合理低价者得”为原则,市场竞争下,谁报价低给谁干。
放宽资格预审,也是深圳“阳光作业”的一种探索。建设工程招投标有二个重要环节:一是推荐投标人,二是确定投标人。不少招标人就在里面“大做手脚”。放宽资格预审,也就是说凡是具备报名条件的施工企业都可公平参加投标,这与过去工程投标人数设立为7-11人的做法大相径庭。目前,投标人数放开后个别项目投标人达到40家以上。使“围标”、“串标”的难度大大提高。
记者手记
“阳光”下,市民更有话语权
民主和法制的最大保障之一,就是信息的公开和政府的透明。公开工作,并非只给老百姓一个“看”字,它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有的公开工作都必须搭建各种互动的平台,让市民多发表意见和建议,让市民参与到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中来。
“实施‘阳光工程’,这既是公开信息的过程,又是公众监督政府的过程。‘阳光工程’的发展轨迹,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深圳市纪委的负责人如此强调。
今年8月,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紧接着,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100%可在网上查询;行政审批项目100%可在网上申请及查询结果。这些“阳光”措施擦亮了群众的眼睛,引爆了市民进行有效监督、参与民主建设的空前热情。
“直通车”、“民心桥”是近年来深圳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新名词。市委、市政府在深圳特区报开辟了“直通车”专版,在深圳广播电台设立了“民心桥”节目,定期让市领导、各单位“一把手”“上车上桥”,直面老百姓的投诉、质询、监督。每一期的“直通车”,老百姓的诉求全部在报纸、网络公开,并在规定时限内作出处理和答复,媒体对办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信息及时充分的披露,让市民在公共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深圳是全国最早实行价格听证的城市,目前,听证的每一个环节都完全公开。监督需要成本,产生腐败的可能性越高,监督成本也越高。只有让利益相关者拥有知情权,建立起互相监督、彼此制衡的机制,腐败才可能从根本上和最大程度上得到遏制。同时,用完善制度来降低监督成本,让市场机制的手段使繁杂的政府监督程序变得“没有必要”。(记者 戎明昌 通讯员 王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