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令人叹为观止的海南老椰雕艺术品。
海口晚报网11月28日讯
看到本报11月13日的报道《海南椰艺业何日摆脱“苦力命”》后,原海口市椰雕厂几位老艺人对这个产业既感到担心,又有些惋惜。11月26日下午,几位老艺人第一次走进海南海世界工艺品公司的展厅,详细了解新椰艺推出的各类产品,评点着新老椰艺产品的优劣。
“现在掌握传统椰雕工艺的老艺人恐怕也就10人左右了,老椰雕工艺正面临着绝迹的危险。”做了一辈子椰雕的老艺人周向阳对记者说,他眼下最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够与这些新椰艺产品结合,让最具海南本土特色的椰艺业能够重新走向辉煌。
“天南贡品”渐凋零
椰雕曾为海南赢得过不少赞誉。明、清两代,椰雕因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有“天南贡品”之誉。到抗战前,海南椰雕已经畅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当时,椰雕生产的艺人达百余人,年产量高达两万多件,其中一半出口外销。
当时的艺人大多出自海口龙桥镇富道村,这个村也因此被称为椰雕村。但现在,村里懂得全套椰雕技术的艺人,就只剩下快80岁的文传述老人了。1955年海南特别手工艺厂(原海口市椰雕厂前身)成立,年轻的文传述是首批招收的八名艺人之一。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这些老艺人制作的精美椰雕曾参加过苏联、捷克、波兰、锡兰、印尼、日本等国际特产特览会展出,赢得赞誉无数。不少老艺人甚至远赴非洲、南美,培训当地洋徒弟并帮助他们建厂。
“当时全部依赖出口,工厂也一直就满足于这样的现状。”在厂里负责了多年供销的周向阳说,因为国内打不开销路,所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贸改制后,工厂很快也就坚持不下去了。
“老椰雕”不懂新市场
“过去的椰雕产品的确是非常漂亮和精致的!”海南艺申贸易公司经理吴多标感到有些惋惜。现在,市场上几乎很难看到那些精美的椰雕工艺品。吴多标认为,过高的价格让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很难占领市场,比如一只花瓶售价高达一万多元,除非是用于收藏和投资,否则很难让市场接受。
原海口椰雕厂艺人卢才泽认为,老椰雕厂的破产关键就是营销出了问题。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是不计成本进行开发和生产,而且一个产品一做就是几十年,直到破产时生产的产品款式依然还和几十年前一个样,那些老面孔的雕龙画凤的花瓶、茶具,即使再精美也很难受欢迎。
海南海世界工艺品公司总经理李恒一直在琢磨传统椰雕遭遇的没落。“是创新问题,传统工艺如果不能结合市场进行开发创新,依然会被市场淘汰。”李恒认为,新椰艺近年来的兴起,也正是开发出了像饰品、服装配件等一批价廉物美的产品。
“新老结合”探新路
“传统的椰雕工艺无论如何还是要传承下去。”李恒有些担忧地告诉记者,现在老艺人越来越少。对于现在的椰艺人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把这些手艺继承下来。
李恒认为,如果“新老”两者结合得好,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工艺,一方面也能够提升新椰艺的技术含量,增强椰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改变现在新椰艺缺乏技术含量,市场跟风压价的现状。
周向阳认为,“新老结合”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毕竟传统椰雕以生产高档工艺品为主,而新椰艺以生产日用品、饰品、配件为主,两者在许多方面是不一样的。比如要培养一个能够掌握初步椰雕工艺的工人,起码要一年半时间,但新椰艺就不一样,工人只需要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上岗。
“希望政府能够对这一行业给予关注和扶持。”新老椰雕艺人们说,这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产业,从古到今都为海南赢得过不少荣誉,像1999年澳门回归时,海南向澳门特区馈赠的纪念品,就是原海口市椰雕工艺厂创作的《椰树传说》和《天涯欢歌》两件椰雕嵌贝花瓶。但几十年来似乎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使这一特色产业至今仍然散、小、弱,缺乏市场竞争力。(杨春虹)(来源:海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