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报报道商报记者 林立 报道
自己跟自己的战争
2004年6月,张伟大学毕业。办完离校手续,一个人偷偷溜去了青岛。这个1982年出生在西安的男生,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看过大海,在他眼里那是最浪漫的地方。 “工作前不去看海,将来工作后就没时间了,这叫最后的放纵。”张伟有着自己的盘算。那次去看海的代价,让他回到南京后兜里只剩下200元钱。此时,张伟急切地希望赶快走上工作岗位。这时,苏州一家电子厂的招聘人员拿到张伟的简历。“CS大赛全市第八”的荣誉,让招聘人员无法想象,一个机电专业的学生怎么拿了个网络竞技的奖项?张伟一句“我学东西很快”的回答,最终让这家公司决定签他。就在当年,全国应届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人,就业环境日趋严峻。能在毕业前被公司签掉是许多学生的期望,张伟被签让周围同学很是羡慕。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张伟放弃了“最后疯狂”的想法,花50元买了张前往苏州的火车票,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职场生涯。“苏州的那份工作,不能算职场。”直到目前,在张伟的印象中,出入高档的写字楼,穿着笔挺的西服,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蹦出几句英语,那才叫“真正的职场”。而他这个本科学历的高材生,在工厂里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拿着钳子在各个车间转悠,发现有机器坏了,就去修理一下。“开机器的工人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谁会相信修机器的竟然是一个本科生?再说机子不可能天天坏,基本上每天无所事事”。工作环境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让张伟很是失望,他多次向主管领导要求调换工作岗位,得到的回答是“先把简单的工作做好再说”。多次被拒绝之后,张伟逮住一次与老板见面的机会。将自己简单介绍之后,请求调换到工程部搞工程设计,并为老板列举了大学期间曾做过的设计成果。他热血澎湃的举动,没有能够打动老板。“把机器零件构造搞清楚,才能画好设计图”的回答,让张伟很不理解。当时,他甚至还不能理解,只要想进公司工程部,为何都需要一年的基层锻炼期。“当时从老板办公室出来,我就决定离开,但当时还没拿到工资,出去找工作又需要不少开支。”这场谈话之后,张伟每天继续到车间里转悠,但更多时间花在和漂亮女工的聊天中。主管领导就此与其沟通多次,张伟依然我行我素。虽然自誉“才华横溢”,又始终没有找到职场定位的他,一直叫喊:“即使给1万元1个月的薪水,干得不爽,那照样也要走人。人生就是要往死里磕,也就是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创造出被更多人认同你存在的价值。”只是,他所指的“更多的人”,并不见得是其他人,更像是他自己跟自己的一场战争。
忽视,如同敲打我的自尊
坚持半年,年底的招聘会又开始一场接一场。张伟请了病假,投了十几份连夜赶制出的简历。“天天在车间转,半年都没上过网。”他希望能找到一个与网络有关联的工作。半个月后,与他联系的并不是一家网络公司,而是上海蓝鲸商贸公司。张伟想起,当时确实投了一个外贸公司总经理助理的职位,那是因为内心对白领工作状态的向往才去投的,没想到竟然成功了。后来张伟回忆,可能当时为了给自己抹金,在现任职位填上了“车间主管”四个字。当晚,他彻夜无眠。由于临近春节,他与该公司约定春节后报到。其实,张伟是为了拿到1万多元钱年终奖和工资,才将报到时间推迟。用他自己的话说,“恨不得第二天就报到”。春节后,他没有再回到以前的公司,只是花了800元钱,带着许多憧憬和向往,从西安直接飞往了上海,开始了第二场职业生涯。赶到上海的当天,张伟便正式入职,任总经理助理,月薪2800元。这是一家国际品牌服装(运动、休闲装)的上海总代理,设有财务部、总务部、零售部、采购部等几个职能部门。老板对他很热情,并亲自带他到零售部转了一圈,并向工作人员交代,有事可以直接与张伟联系,随后便离开了办公室。“没有告诉我该做什么,更不用说教我该怎么做,就连最基本的入职培训都没有。”第二天,张伟有了自己的座位及专用电脑,终于圆了他的“上网梦”。同时他也从总经理助理变成所有人的助理,只要同事需要,都会叫他过去帮忙。在学校迷恋网络的他,这回派上了用场,每天都有一大堆文件需要打印,忙得张伟不亦乐乎。由于很多同事都是从下面的专卖店提拔上来的,大部分人年纪和张伟差不多,不到一个星期就和同事混熟了。公司没有专设的人事行政部门,这直接导致张伟没有确切的工作职责,老板经常忙但却很少安排他的工作,也很少过问其工作。前期无非就是别人安排的一些打字、端茶、倒水、跑腿的琐碎工作。张伟开始有了一些被忽视的感觉。3个月后,他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被动的工作状态中转变为主动要求学习,自觉负责起公司的文书处理、固定资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行政工作,并慢慢意识到公司的管理其实相当混乱。于是,张伟彻夜写了一份报告递给总经理,建议改变现状,提高管理水平,但不知何种原因,张伟的建议总是未能被采纳。这让他再一次有了跳槽的想法。2005年5月,公司开始设立行政管理部,需要提拔一人做行政经理。张伟心中暗喜,公司里一直由他一人负责整个行政工作,行政经理的职务非他莫属。可等到公司任命通知下来,从外面新进来一名人员担当行政经理,而他的职务未动。张伟茫然地看着任命通知,意识到自己加薪升职的希望已变得渺茫,再次坚定了离开公司的想法。“那次的离开,至少让我明白了两大收获:一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二是确立了我的金钱观,只要具备一定的实力,赚钱将是水到渠成的事。”张伟回忆起这些时,和其他“80后”一样,在他们眼中,他们才是自己世界的虚拟英雄,逐渐把自己的一套理论修补得天衣无缝。如果深入他们记忆的背后,有时候就可以发现他们究竟有多么的脆弱,被忽视如同藐视他们的存在,打击他们的自尊一样严重。似乎,他才是理论家,说话不是为了被理解,而是希望声音被别人反复地听见,表明自己的存在。
换工作就是换心情
2005年7月,张伟毅然辞职,开始在网上往外大量投递简历。此时,离他大学毕业已经过去一年时间。当时,有三四家公司打电话给他,邀请其前去工作,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到南京,毕竟这是他大学四年的城市,这里的一切他太熟悉了。进入苏果超市,对于他来说非常偶然。正赶上苏果发力外埠市场,急需人才。而他先前有着外资零售背景的从业经历,也为他加盟苏果增添了保险系数。如今,张伟每天出入高档的写字楼,穿着笔挺的西装,出入公司的大门。虽然没有咖啡,也用不着蹦出几句英语,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身在职场已多年。意识到身在职场,并不意味着先前的性格和信仰也跟着改变。采访的前一天,张伟参加部门的周例会,会上他又拍了桌子:“我觉得部门管理有问题。”记者询问其资历尚浅,不怕出问题?张伟回答:“我是要积累工作和管理经验,所以我不怕。”有时候领导不采纳他的建议,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莽撞地向更高级领导反映情况,但他还是会偶尔在领导面前旁敲侧击。“假设你最近吃胖了,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会毫无掩饰地说‘呦,你胖了’,但是现在我会说‘您连续吃了三天自助餐吧’。”目前,张伟正在考虑买房子,“总是漂着也不是办法”。不过买房子之前,他还是要和晚一届的校友李刚合租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同样出生在“80后”的校友李刚,虽然没有超过张伟的跳槽次数,但他告诉记者,他最“快乐”的时候,就是跟老板说——“我不干了!”毕业一年,他已换了一次工作,“我同学在一年时间内已经换了三次了”。对于自己的“辞职”经历,李刚说,换工作的原因有很多,换一次工作等于换一次好心情。对拥有一份工作的“认识”,他有着自己的看法,“心情指数占60%,赚钱占30%,还有10%是不确定因素。”“你说我适合职场也行,不适合职场也行,我们有自己的考虑和打算。”李刚说。记者调查发现,与他们的父辈相比,“80后”缺乏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归宿感;而面对他们长久生活的都市,他们又渴求融入其中,渴望获得更多。赚钱,并不是他们挑槽的主要目的,但他们总是希望找到既感兴趣又能挣钱的工作,所以,他们在这样的追求中不断跳跃着。他们的择业新观念,已经悄然搅动了整个人才市场。(05版《“80后”职场生态调查》)(编辑 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