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凤春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预测,中国政府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考虑,今后几年医疗类支出的年增长率将从过去几年的14%提高至近20%的水平。
这种预测没有道理。
政府增加支出是确定的,问题是政府会增加哪方面的支出呢?答案是公共卫生,而不是医疗。
医疗服务是私人物品,卫生服务是公共物品。根据比较优势的理论,政府与市场应该分工协作,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市场提供私人物品。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发展的基本规则,但遗憾的是,并不是现行体制运行的规则。
我们沿用的是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四位一体的体制:管办不分、医防不分、医卫不分、医药不分。政府错位非常严重。一方面,政府垄断了医院,效率低下,医疗服务提供不足,价格居高不下,“看病难”与“看病贵”并存,政府越位。另一方面,政府在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急救等方面投入不足,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不足,政府缺位。
在现行的体制下,增加医疗支出,只能使得政府愈加越位,愈加缺位。
政府应该增加的是公共卫生支出。但如果不进行职能的重新划分,名义上增加的卫生支出也会暗中转化为医疗的支出,问题同样不能解决。
如何解决呢,道理很简单,政府办卫生,市场办医疗,分工协作。
问题是市场能够办好医疗吗?
公立医院是非盈利的,老百姓都看不起病,民营医院是趋利的,老百姓岂不是雪上加霜?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在考察完江苏宿迁的医卫改革后,我发现这种观点经不起检验。
在医疗改革前,宿迁的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医疗供需矛盾突出。同时,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公立医院机制僵化,乡镇卫生院生存艰难,三级卫生防保体系名存实亡。自1999年开始,四位一体的僵化机制开始打破,医疗服务不再由国有医院垄断,混合所有制下各种市场力量充分竞争。我们考察后得出结论:看病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传统的服务价格开始下降,新增的设备和技术使得医疗服务的供给大大增加。
宿迁市政府当初出让公立医院产权的时候,曾经被认为是甩包袱。现在看来,政府放手让市场办医疗激发了民营医院的活力,政府不再越位。政府把公立医院出售的资金用于建立以5-2-1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政府不再缺位。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激发了共同的效率,政府的投入越来越有效率。
在改革前,宿迁是历史上的灾区、农区与战区,财政危机严重、缺医少药。通过制度创新,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制度创新的实质是穷则思变。财政支出是有刚性的,改革财政支出结构的改变需要突破极大的阻力。在阻力突破之前,先让政府归位,给市场一个机会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归位后,加强监管,并对穷困人口提供医疗救助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曾参与宿迁医改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