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饼
——我的团圆梦
作者:吕游
题记:在这个世界上,平凡的人过着普通的生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人生也就是那么几十年的光阴,这里面的酸甜苦辣,又有谁能说得清楚,说得明白。所以,我们的确生活得很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 在苦苦的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你感奋不已……
如果不是闰月,昨天就是中秋节了。今天看了报纸,昨天的月亮是今年最大最圆的。还好,昨晚我起来了,看到了那个月亮,那个大大的圆月,那个代表了万家团圆的发着银光的满月。
在我的记忆力,自己没和家人度过几次中秋节。我想好多人都是这样的,还会有这样的感受:空气里尽是粮食的味道,而你仍然穿着单薄的夏装,皎洁的月光撒在身上。一阵秋风吹来,吹到脸上,穿过衣衫,侵入肌肤,钻进了心里——想家,特别的想家,那是种羁旅孤独、漂泊在外、孑然一身的流浪感觉。多想这个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父母精心烹制的菜肴,依偎在父母身旁,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对了,还有那好吃的月饼。
含泪的月饼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不富裕,没有多余的钱买点心,每年就盼着过中秋节。因为过中秋节,我和弟弟要给亲戚送节礼,礼物里面必定有月饼。表大爷是我们家在东北唯一的亲戚,他不爱吃月饼,就会以回礼的形式返回来,这样我和弟弟就吃能到月饼了。不过,妈妈会严格控制我们的,一斤月饼一共六个,我和弟弟各两个,爸爸妈妈各一个。分了的月饼就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了,我和弟弟就把自己的那份小心地藏起来,一天或者几天只舍得吃一小口,比赛看谁的月饼吃得慢。
爸爸偏心,把自己的那一块给了弟弟,当然是背着我给的。于是,有一天弟弟当着我的面把一整块月饼吃了。看着他那副美滋滋的样子,虽然我馋得直咽口水,心里却暗想:还没到八月十五你就把月饼吃完了,看你到那天吃什么。可我想错了,到了那一天弟弟面前摆的是两整块月饼,而我面前是一块半,那半块还被我用舌头甜去了好多。说不清楚为什么,当时一股子酸劲直往鼻子里钻,眼泪哗一下子就止不住了,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全家都笑了,就我一个人在哭,而且哭得更伤心,感觉爸爸妈妈都不疼自己了。妈妈责怪爸爸不该把月饼都给弟弟,应该平分。
爸爸看我哭得差不多了,就慢慢告诉我:你是老大,应该让着弟弟,也不是爸爸偏心,是因为爸爸相信你有这个觉悟。
弟弟看着我哭得那么悲,要让一块月饼给我,我没有要,而是拿着自己的月饼递到弟弟的嘴边,弟弟也拿起自己的月饼递到我的嘴边,你一口,我一口……当我和弟弟吃完月饼,看见的是眼里噙着泪花的父母。
那次是我今生吃到的是最香甜的月饼。
吃过晚饭,我们全家去看月亮,我牵着弟弟的手。妈妈一边指着掠过月亮的薄云,一边说:你们的姥姥就住在月亮里,我们将来要坐着云彩,回关里老家去看望她。
从那以后,我和弟弟再也没挣过东西,没打过架,我们都记住了那晚的月亮,记住了那晚特别好吃的月饼。
没过几天,大规模的秋收就开始了。父母每天忙着起甜菜、割黄豆、掰玉米、收向日葵,弟弟还没上学,就跟着父母在地里。有一天早上,弟弟突然发了高烧,满嘴起泡,没法吃饭。虽然很累,爸爸还是用自行车驮着弟弟,骑三十多里的土路到公社医院给弟弟看病。回来的时候,大夫开了好多特别苦的药,那时弟弟毕竟还小,嚷着要爸爸买糖才吃药。我知道给弟弟买药的钱都是爸爸临时借的,家里哪有钱买糖果啊。
我告诉弟弟:弟弟吃药吧,哥哥还有半块月饼呢,吃了药就给你。弟弟像是得到了鼓励,一鼓劲把药吃了,还喝了一大碗疙瘩汤。看着弟弟妈妈哭了,爸爸也含着泪花,我心里也特别难过,因为我们都知道那药有多苦,弟弟喝汤时嘴里的血泡有多疼。那次弟弟变得非常懂事,对妈妈保证再也不要糖果了,要好好吃饭,却忘了半块月饼的事。
事隔多年,每次过年回家,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除夕团圆饭的时候,看着满桌丰盛的菜肴,母亲总是有些感慨:还记得你们小时候是怎么分月饼的吗?那时候啊……还有那次你弟弟发烧,因为半块月饼也不顾满嘴的泡,含着泪喝汤……
母亲这时候总被我和弟弟打断:妈您就别提了,那不都过来了吗?您要高兴啊!
是啊,高兴,高兴!母亲念叨着……
思念的月饼
一次听百家讲坛,讲的是中国的家文化。学识渊博的大师娓娓道来:数千年来的文化积累,塑造了中国浓厚的家文化,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域,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注重“团圆”二字,讲究“儿孙满堂”,喜好“天伦之乐”。“家”这个字蕴藏了太多的含义,这里面有温馨的氛围,有人生安全的港湾,有对亲人的思念……
不知为什么,中秋节是人们寄托哀思最多的一个节日,可能是因为天上的那轮圆月,也可能这一天好多家庭都不能团圆。
梧桐花开的时候,我一个人回到老家,那年我十二岁。东北还处在料峭的春寒中,这里却是一片草长莺飞的景象。第一次远离父母,而且相见的日子没有定数,加上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人群,幼小的心灵深渊一样的孤单,也变得沉默寡言。每天能做的事就是上学、做作业、吃饭、睡觉。二爷是细心的人,他看出来我的苦恼,就不断地开导我,规劝我。
说不上来是,那时候因为远离了父母,我变得很懂事,好多事情都看得很明白,脑子一下子开阔了很多,加上二爷的劝说,我渐渐开朗起来。心里还是有一层的阴影,一种缺失的、失去保护的不安的感觉总是笼罩着我。白天上学,这种感觉很淡,可是晚上,我一个人躺在当年准备给父母结婚用的大床上时,心像掉进了泥潭一样的难受,直到睡着,直到第二天醒来,心里还残留着那种味道。我知道这不是时间能解决的,也不是我自己能解决的,也不是什么东西能够弥补的,那是只有家才能给我的,只有我自己的家才能给我的。
这样的日子,很快滑进了暑假,迎来了立秋。老家的教学秩序跟东北的相比,就正规得多了。这里每年要放四个假期,依次是寒假、收麦假、暑假、秋收假,所以我们每天都很有盼头。
据我当时的观察,老家人很注重礼节,平时的见面打招呼就不说了,就说生孩子、搬家、婚丧吧,就有一大堆我叫不上名字更写不出来的礼数。我那年回老家的时候,还赶上了舅舅给外甥“送鸡灯”,就说今年吧,流行一种姑姑给侄子“送刺猬”。这次返校的时候,姑姑还特意给我提了这事,硬要给我五十块钱让我自己买件衣服,我死活都没要。最让我当时不能理解的是,离大的节庆还有很长时间,人们就张罗着准备。
那一年很凑巧,也是节气赶的吧,暑假过后不久就是中秋节,而且中秋节和国庆节紧挨着。我们放了收秋假,二爷家没有多少庄稼,在家里帮着忙活了几天我就到姑姑家去了。
第一次在老家过秋天,就感觉到这里的秋天和东北不一样。白天还像夏天一样热,晚上却是出奇的凉,让人多少有点喘不过气。这个时候,我吃到了第一块老家的月饼。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就是普通的点心:老家传统的包装,白色的外表,一层一层的面层,咬了好大一口才吃到馅。问姑姑这是什么点心时,姑姑回答让我吓了一条,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月饼。
不对啊,月饼是车轮一样的规整,馅也不是这样的,里面还得有“红丝”、“绿丝”。我不解地问姑姑。
姑姑又拿出了一盒月饼:你说的是这种月饼,你手里的是老家自己人做的月饼,有果脯馅的、枣泥馅的、砂糖馅的……
小时吃月饼的时候,总是想这月饼是怎么做出来的,做月饼的人是什么模样的,对这些有很大的神秘感。那次,听姑姑说月饼是用油炸出来的时候,心里却有种特别的失落。那天,面对姑姑家里各种各样的月饼,我却怎么也提不起神来,没有了吃的欲望。我在想此刻的弟弟是不是也有这么多月饼吃,是不是见过这么多的月饼,不用妈妈分摊,不用那么一小口一小口地吃,不用比赛谁吃得慢……
中秋节那天,姑姑家做了好多菜,好多都是我没见过的,更别说吃过了,桌子上还摆了好多月饼。我以为准备完这些就可以吃饭了,不是的,姑姑家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摆了贡品,点了蜡烛,上了香火,表弟还从屋里拿出了好大一挂鞭炮。拿出去,就用火柴点了,噼哩啪啦地响了好一阵子。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过年的时候,家家才上供烧香(我们家在东北从来没有),商店里才有鞭炮卖,我们小孩子才有鞭炮放的。到了老家才知道这里过一个节,比过东北过一个年还隆重,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有这么多的程序要履行。
那天,姑姑全家一个劲地劝我夹菜、吃月饼。其实,当时的我都明白,他们怕我想家,怕我想父母,怕我难过。可是,他们越是那样我心里越是难受,说不出来为什么会那样,说不清楚当时的我是怎么了。晚饭后,姑姑带着表弟和我去看月亮。我告诉了姑姑我和弟弟每年都是分着月饼吃,告诉她那次我和弟弟怎样互相喂月饼,告诉姑姑弟弟怎样把特别苦的药咽下去……
在没有父母呵护的那几年里,我每年都到姑姑家过中秋节。虽然还是想家,虽然还是看着月亮难过,有了姑姑的抚慰,心里好多了,就好像找到了第二个家。
我考上高中以后,母亲和弟弟也回到了老家,父亲一人在东北。虽然还有些缺失,毕竟有了一半的温暖港湾,而我也长大了,思想也成熟了很多。高一的功课不紧,可学校的制度挺严格,那年的中秋节只放半天假,这半天是下午的后两节课和第二天的前两节课。放了学,我去了一趟姑姑家告诉她我要回家过节,姑姑给我拿了好多月饼。那次,特别想回家,因为那次是我和家人分开后,第一次在一块过中秋节。
妈妈特别高兴,弟弟看见我拿的月饼乐得直蹦高,一连吃了两个挺大的。妈妈说他没出息,吃饱了月饼就不吃饭了。爸爸不在家,妈妈尽她最大的努力做了四个菜,虽然不怎么丰盛,但我看来却是最好吃、最温暖的节宴。
吃完了饭,我们娘仨坐在院子里看月亮。
也不知道你爸吃没吃饭。妈妈突然说了一句。我和弟弟也都盯着月亮出神,和妈妈一样在想着爸爸。
那时没有电话,只是看着月亮,希望她能够传递我们全家的思念。
当时的我就想,前几年是一个人想三个人,今年也是一个人想三个人;前几年那个人是我,而今年注定是爸爸。
望乡的月饼
今天坐下来回忆一下,突然发现,从我自己一个人回老家算起,我们全家竟没有度过一个团圆的中秋,而那一年正是我家命运转折的开始!
我高三的时候,爸爸卖了那边的地和房子,就回老家了。虽然是团圆了,那一年的中秋却没有在一块过。快高考了,学习的任务特别重,而学校规定我们只有一晚上的假期,于是,那晚我到姑姑家吃了顿饭又匆匆赶回了学校,像往常一样抱起厚厚的书本。那个时候似乎很麻木的样子,什么都不想,就想着书里的公式,想着试卷里的题目,想着明天的考试,想着下半年的高考。
打了下课铃,晚自习散了。带着一身的疲惫晃到宿舍,草草洗漱了一下就倒在了床上。隐约中听见别的宿舍有人在吹短笛,虽然不是特别专业,但那个时候听起来却很动听,甚至是悠扬。
不知谁说了一句:今天的月亮真大真圆真亮——
笨蛋,今天是中秋节。另一个声音打断了他。
这句话说完以后,宿舍的人都起来了,嚷着要赏月。大家都趴在窗户、阳台上,看着挂在天上的那轮明月时,却都沉默了,只有隔壁飘来的笛声……
好多年过去了,当我独自一人在军校的校园里仰望天空,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活时,那一夜的笛声,那一夜的天空,是那段苍白记忆里唯一的色彩。
读军校六年以来,中秋节当然也是没有在家里过。也许是长大了,也许是自己的心态变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盼着过节,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想着吃月饼。但是,每当这个时候,却爱上了回忆,爱上了怀旧的味道,总是想着从前的历历目目,想着家里孤单的父母,想着温暖的家。
刚进军校那会,刚穿上军装的兴奋劲还没有过去,就被排山倒海的训练给掐住了。很早就起来跑步,然后是队列训练。吃过早饭,本想在宿舍里避会暑,可集合口哨一响,就得开始一天的操课。站军姿、三大步伐、四面转发……一天下来,保证你回到宿舍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躺在床上。又有一件事出来了,正课时间不允许躺床,只能整理内务。我们就佯装整内务,领导走了我们就赶紧躺下,门口一有动静马上起来。
现在想想,那时是自己太娇贵。强化训练的强度也不大,只是我们没有经历过什么磨练,对部队有节奏的生活还没有适应。
一个星期后,我们基本上适应了这种生活,嘴里也没有了抱怨。虽然还是很累,但心情明显好多了,身上也慢慢有了兵的味道。这时,迎来了在部队的第一个中秋节。其实,当时我们都木了,哪里还想着什么中秋节,最大的乐趣就是等着家里来电话,阅读同学的来信。
那天吃过晚饭,教导员宣布当晚的五公里训练取消,开联欢会,我们当即爆发出了欢呼声。第一次在部队参加这样的活动,心里非常兴奋,还有点紧张。整队到俱乐部以后,教导员才说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知道你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离家,现在又是强化训练阶段,非常辛苦,一定很想家。队里安排这次活动,一是给你们加油鼓劲,二是祝你们的父母健康快乐。
我们当时只是静静地听,一提起今天是中秋节,大家兴奋的表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片刻的沉默。教导员看出我们情绪的变化:我知道大家都很想家,可是你们知道父母最惦记你们什么吗?他们希望你们在这里能够平安快乐。而现在,你们在这里好好训练,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很快,大家不再那么沉闷,气氛开始变得活跃,开始兴高采烈地吃着苹果和月饼。
当时,也没有固定的节目,自己尽情发挥。那天,大家似乎特别踊跃,不停地上台表演,有的还争起了麦克风。临到最后了,不知是谁唱起了《军中绿花》,伤感的吉他弹出来以后,大家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一朵绿花。亲爱的战友你不要想家,不要想妈妈……”手里却攥着没有吃完的月饼。
开完晚会,我们一起到校门口去看烟花。一枚枚烟火在夜空绽放,开出漂亮绚丽的礼花,而心里还在想着遥远的家……
后记:也许是睹物伤情,每当看到一件我曾经熟悉的东西,或听到一段自己曾经历过的往事,回忆的大门就会打开,那股岁月的芬芳就会悄悄钻进我的灵魂,深入我的内心,激发我写作的冲动。于是,我拿起手中的笔捕捉那段流金时光、辛酸往事、美丽人生,寻找那段曾经的感动……
这篇文章也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写出来的。那天晚上,突然睡不着,悄悄穿上衣服走到过道的窗边,俯视月光笼罩下的静静校园。感觉那晚的月光特别温柔,如一抹细纱,月亮也是出奇地亮,如一个银盘。我知道那天肯定是农历的十五,如果不是闰月还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于是,关于中秋节的记忆一张张地被我翻开,直到很晚很晚……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