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入云间,下山到河边,两山能对话,相会要半天”是我省农村地区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山高路陡,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上学要走两三公里山路;小学没有寄宿制条件,学校只好把上学时间推迟,有的学校甚至要到十点才开始上课;路途遥远,中午无法回家吃饭,很多孩子就不吃中午饭,硬扛到放学回家后再吃;部分农村家庭无法承担学校变远后增加的上学费用,只能辍学回家……。 11月17日,雷山县智力支边办主任李成杰在北京举办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现状、问题与建议”研讨会上,向与会专家学者反映了我省农村中小学校校点合并后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两基”攻坚的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问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为集中有限的农村教育资源办高质量的教育,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乡镇初、高中为重点,撤并了一批规模小、交通不便的“麻雀校”,而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正逐渐凸显。2002年以来,北京、贵州、广西、陕西部分学者针对这一政策在西部省区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等省在校点撤并之后,确实集中了教育资源,改善了中心学校办学条件,但由于自然环境和山区村寨居住分散等客观原因,造成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给适龄儿童就学带来很大困难,不少原本能就近人学的农村儿童及其家庭陷人求学困境,并由此产生许多农村教育新问题。近日,这些问题引起了全国教育界关注西部教育的专家学者重视。11月17日,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和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香港乐施会资助的第14次“21世纪教育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来自北师大、中央民大、陕西社科院和贵州大学的教育专家就西部特别是贵州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问题进行了研讨。
现状:学生老师均处两难困境
与会者就我省独山县“校点撤并”后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据了解,该县撤并校点后,为方便学生入学,修建了一批寄宿制学校,然而,由于学生宿舍、食堂设施未能配套,缺乏学生生活管理人员,食堂只能代为学生蒸饭。据地方人员介绍,因为经济的原因,学校即使做最便宜的菜,也有许多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吃不起。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自带干粮、油辣椒解决就餐问题。该县打羊乡的白岩小学与龙泉小学合并后,有的寄宿小学生年纪小不会自己照顾自己,经常尿床,怕别人笑话,不敢把湿被子拿出来晾晒,晚上又进入尿湿的被子中睡觉。撤并后的学校由于就学条件太差,一些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辍学回家。后来在学生和家长的强烈要求下,独山县政府和教育局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恢复已撤并的部分教学点,部分小学学生得以重返教室。在交流中得知,西部农村寄宿学校生活条件差并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地区还出现45平方米的宿舍住进65个学生的情况,甚至还有两个学生挤一张床的现象。一位社会工作者反映,上学难的问题造成西部的农村孩子普遍推迟入学年龄,加重了孩子的体能消耗和心理负担,增加了农户教育成本,资源的集中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益,反而造成资源的闲置或短缺。校点撤并还带来另一个问题,陕西社科院研究员方海韵的研究表明,边远校点撤并后,中心学校班额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心理压力。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郑新蓉补充说:“撤校并点后,寄宿制学生必然增多,教师就要担负起替代亲子关系的角色,但目前我们的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并没有这样的内容,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反响:一种政策,两种效果
2001年,贵州大学和广西大学在香港乐施会的支持下,从贵州大方、雷山、长顺,广西的东兰、三江、忻城和那坡等县选取了18个农村校点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在边远山区集中资源办学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增多。贵州大学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讲师陈卫红在调研中发现,贵州凸显出的问题有很多共性:第一,上学路途变远,增加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导致部分学生失学;第二,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性问题突出;第三,学校食宿问题显现,很多学生是在周围的农户家交钱做饭吃,容易导致传染病蔓延。然而,贵州省教育厅一位在教育战线奋战了30多年的退休老处长看来,集中资源办学,却是在教育资源匮乏和不均等情况下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从全局来看,为提升一个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奠定了基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近年来涌现在贵州山乡的“义务教育”工程学校,一栋栋漂亮的学校拔地而起,老处长说:“如果不是集中资源办学政策,建这些学校的资金可能就要平摊到周围学校,‘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永远建不起好学校。”
破题: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香港乐施会中国部高级教育项目干事杨兰认为,对校点撤并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被普遍意义上的办学规模和效率所淹没,没有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应本着适度的原则,成熟一所、合并一所,稳步推进,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陈卫红认为,校点拆并过程中,应该先准备后拆并,基层政府应该对政策有更充分的理解,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才可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出现。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潘春见教授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在于“让政府担当公平,让制度创造效益”。她说,如果政府能够承担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群众在集中资源办学中增加的基本教育费用,通过创办寄宿制学校解决群众上学不方便的困难,对缩小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就有积极意义。教育部提出均衡发展观,引导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在这种制度之下,越边远的地方,越贫困的地方得到的资源就越多、越好。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指出,教育公平首先要保障机会的公平,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教育公平不仅包括资源的公平,还包括质量的公平,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作者:代乐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