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10月,雷山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6922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417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1.22万元,同比增长74.86%。旅游经济在促进该县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雷山,因雷公山而得名。 以郎德上寨、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至大塘沿线村寨为代表的苗族风情旅游和以雷公山为代表的自然生态风光旅游,受到中外游客青睐。
郎德上寨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西江是举世无双的“千户苗寨”,属省级文化名城(镇)之一。雷山苗族的建筑、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传统而古老,原汁原味,被文化学者称为“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雷山苗族的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爬坡节、吃新节、苗年节(还有13年一次的鼓藏节),苗族飞歌、敬酒歌、游方歌,斗牛赛、斗鸟赛、斗鸡赛以及银饰、蜡染、丝绣……构成了雷山苗族绚丽的艺术殿堂。穿越千年历史时空的文化积淀,演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苗岭“绿宝石”,物种的基因库,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氧吧……
雷公山海拔2178米,森林覆盖率为84%。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被列为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的植物有20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秃杉;有野生动物5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3种,雷公山成为世界上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雷公山日出、云海、原始森林及雷公坪风光、高岩大峡谷、响水岩瀑布都是生态旅游的绝佳选择。1997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挪威专家在雷公山实地考察后宣布:雷公山是当今人类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们追求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的理想王国,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地区之一。
雷山县的旅游呈“一山两寨一线”(雷公山、郎德上寨、西江千户苗寨和郎德至大塘沿线村寨)的布局,地处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桂林至三峡国际旅游黄金线中心地段,又在贵州省确定的凯里至黎平国际苗侗民族旅游核心圈。随着贵(阳)新(新添寨)、凯(里)麻(江)高速公路开通和雷山至凯里三棵树油路改造的建成,赋予了雷山打造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经济圈的先决条件。
自2000年以来,雷山县委、县政府提出“旅游兴县”战略,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着力抓好宾馆酒店、旅游公路和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等民族旅游村寨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累计投入1亿多元,完成了雷公山旅游国债项目(1500万元)油路铺设24公里,建成梯级步道21公里,完成1050平方米管理用房建设、三处停车场(面积1800平方米)、总大门和4个景区大门以及绿化工程、环卫设施等基础工程。完成郎德上寨国债项目的风雨桥建设和“三线地埋”。郎德下寨投资预计400多万元的“休闲度假村”招商项目工程,完成投资280多万元,于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投入使用。西江千户苗寨保护工程总投资200万元并组织实施完成。贵州中信投资公司在县城投资建成了三星级宾馆主楼主体工程,已完成投资1800万元,娱乐中心、会展中心、购物中心正在开工建设。2000年由供电部门投资1200万元修建响水岩度假山庄后,今年再投资1800万元进行扩建和改造。目前,县内拥有旅游定点餐馆10余家,“农家乐”旅游接待户74家,民族旅游商品专卖店15家。
与此同时,“十五”期间,依托雷公山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与旅游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步伐,完成了《雷山县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及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包装建设性详规等一大批民族旅游村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强力宣传和推荐,国务院批准雷公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雷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完成了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及其建设性详规;国家民族博物馆批准建立“中国苗族文化雷山县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2005年雷山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纳入贵州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同时,借助一年一度的“苗年文化周”,以新闻媒介、互联网等为载体,加强旅游资源宣传和促销,使雷山旅游的可入性显著增强,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已成为雷山县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优势产业。为“对接”建设黔东南旅游大州,黔东南州及雷山县把“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经济圈”作为“十一五”规划之一,坚持“大生态、大文化、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大众参与”的发展机制,以精品旅游景区、黄金旅游线路提升旅游业经济质量和效益,重点以自然生态特色打造雷公山森林公园,构成雷公山自然景观与森林生态旅游风景名胜区;将雷公坪打造成人文生态旅游景区;以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为重点打造中国苗族第一寨、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苗族风情体验旅游名胜区;将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休闲度假娱乐旅游名胜区;完善以县城为旅游服务中心,形成雷山“四区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十五”期间,雷山县共接待游客44.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070.2万元。旅游接待人数由2000年的12178人次上升到2005年的173000人,增长14.29倍;旅游总收入也由2000年的97.8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3408.1万元,增长34.84倍。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建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鼓藏节”和“苗绣”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一步精心策划、包装和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将雷山打造成为“中国苗族文化中心”,成为文化体验、生态体验、度假休闲、健身康体、科考探险与乡村休闲娱乐旅游精品区和区域旅游首选目的地,成为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大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雷山经济社会与发展的支柱产业。
作者:颜希钊 穆士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