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8日电 题:高端访谈 突破自主创新瓶颈的现实选择
嘉宾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尧教授
中国农科院哈兽研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童光志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傅强教授
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搭建符合黑龙江实际的自主创新平台?
孙尧:黑龙江省建设自主创新平台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科技优势要素如何与产业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在建设中我们要贯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大力促进“政产学研金介”六要素的紧密结合。努力发挥政府部门调控、监督、服务作用,调动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力量,鼓励、扶持产学研合作,合力提升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动建立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中介服务平台、科技融资担保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平台等7个技术平台。支持黑龙江省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国有大型企业加快建立研发机构,积极建立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级重点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中试基地和100个省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研发机构,促进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说到底,创新成果还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积极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结合,关键还是要解决产学研结合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破解科技和经济两层皮的难题?
孙尧:一方面要苦练内功,提高创新实力。我们积极改进项目生成机制,变被动筛选为主动设计。这是黑龙江省大力扶持自主创新的一项重大突破。结合黑龙江省重大科技需求,2006年度启动六大科技专项,以企业为主体,充分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设计了3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项目的管理方式上,探索实行双甲方制度。项目最终应用的企业负责项目的实施,真正体现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承担风险、创造财富的主体地位,理顺了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关系。以企业的需求为引导,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早日实现科技成果完成之时就是企业投产见效之日的目标。
另一方面要开拓局面,搞好对外合作。我们大力加强科技招商引企工作,努力实现黑龙江省的科技优势与省外、国外的优势资本相结合。
问: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黑龙江省多数企业都存在着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需求不旺的现状,解决这个问题除政策上的保障之外,应在哪些方面加以引导?
童光志:黑龙江省企业普遍存在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以致许多好的科研成果流向南方。这方面,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引导的问题。南方企业在发展中更加注重随时随地捕捉信息,是竞争带来的直接压力,没有创新就拿不到项目,通过政府的导向,用“需求牵引”,鼓励企业不断创新、积极参与竞争。在黑龙江省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扶持对象。民营经济具有资本运作灵活、市场反应敏感等特点,而创新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释放出强大的动力,这正是民营经济自主创新的优势。科技型民营企业不断增多,才能实现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问:搭建自主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哪些重要的机制来保障?换句话说,应当营造怎样的创新氛围?
傅强:鼓励自主创新,要有一种超前的意识,不能急功近利。积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大环境,鼓励科研人员自由去想、自由去做。特别要向基础研究倾斜,为基础研究创造宽松的氛围。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有着自身的规律性,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的艰苦过程。而目前的晋升和年度评价考核制度,简单盲目的要成果看业绩的做法,带来的是普遍的短视行为和浮躁心理,成为基础研究的顽症。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变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鼓励创意,支持创新。科技离不开人才,没有人才支撑,科技创新就是一句空话。黑龙江省的科技人才列全国第7位,但科技进步指数和自主创新能力却相对较差,说明人才效率还没有得到最大发挥,还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用制度和文化留住更多的人才,优化、发现、培养、使用更多的创新人才。作者:井洋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编辑: 孙岚 国 内 国 际科 教 娱 乐社 会 体 育专 题 法 治
相 关 新 闻:
·····
综 合 新 闻:
··········· 构建和谐龙江····· 冬来话供暖进入专题····················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