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捷尔任斯基是克格勃前身契卡的创始人。1991年,他在克格勃总部门前的雕像被推倒。2004年,在莫斯科附近的小镇上,他的雕像被重新竖立起来。(图片来源:环球时报)
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在伦敦离奇死亡,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强烈反应。西方社会特别关注此案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此案主人公曾经长期在俄罗斯情报机构供职,利特维年科的特工身份让西方媒体感到他身上有挖掘不完的秘密。俄罗斯老百姓对“特工”这个词并不陌生,在他们的眼里,特工似乎总是国家最高利益的维护者,他们很难相信:利特维年科这种职业特工怎么会反过来恶毒攻击他所效忠的祖国。
特工曾是社会偶像
在莫斯科“克格勃总部”(现为俄罗斯联邦安全总局)大楼不远处,有个名叫“剑与盾”的饭馆。进入这个饭馆,就像走进了克格勃博物馆。这里的墙壁、窗台及角落里,到处都是与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有关的物品和器材。有些俄罗斯人出于好奇,也有一些人出于对特工的尊敬,纷纷到此就餐。近年来,该饭馆门前总是车水马龙,外人从中多少可以了解俄普通民众对特工的态度。
从契卡到克格勃、联邦反间谍总局,再到今天的联邦安全总局,在近百年时间里,俄罗斯国家安全部门已经历了多次变脸。在此期间,普通民众对国家安全机关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契卡成了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和破坏活动的利剑。当时,普通民众对契卡的工作还是比较配合的。苏联宣传品中曾介绍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外国间谍在苏联境内活动时,不小心将文件掉在地上,被当地居民发现后报告了契卡。间谍被捕后很不服气,认为是自己马虎才被捕的。当时,契卡领导人捷尔任斯基说:“你被捕是必然的,因为你面对的不光是契卡,还有广大群众雪亮的眼睛。”另一方面,上世纪30年代,契卡在“肃反”期间也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有很多普通民众成了契卡的枪下鬼,就连苏联红军情报机构格鲁乌的领导人别尔津在内的大批将领也在劫难逃。当时,一提起情报首脑贝利亚,苏联人做梦都会害怕。
二战期间,以佐尔格为代表的苏联特工打入敌人内部,为苏联最高统帅部战略决策提供了过硬的情报。战后,佐尔格等特工所取得的功绩得以公开,苏联政府还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于是,苏联各地以佐尔格命名的学校、街道、船舶越来越多。一时间,佐尔格成为苏联青年人心中的偶像。许多人立志,长大后要成为像佐尔格一样优秀的情报人员。
神秘感和不满情绪笼罩社会
冷战时期,苏联克格勃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等西方情报机构展开了殊死较量。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苏联民众开始用复杂的心态来看待特工。一方面,特工在苏联享受特权,有回忆文章称,当时克格勃第一总局停车场上的车比苏联任何地方都多,而且其中有很多属于私人所有。即使坐班车的特工也能享受警车开道的特权。类似特权使得特工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现在的不少俄罗斯政要在接受采访时称,他们当年都是先问情报机构招哪些专业的毕业生,然后才决定自己要报考大学的什么专业。另一方面,特工在当时的苏联无处不在,他们还具有凌驾于国家机关和领导人之上的权力,经常能决定别人的生死祸福。因此,克格勃一度成为“恐怖”的代名词。有两个苏联时期的笑话很能反映当时老百姓的心态。一个笑话是,伊万看电视,播的是苏联领导人演讲。伊万觉得无聊,换了一个台,还是那人演讲,又换了一个台,还是他。伊万一连换了几十个台,最后累了,准备关电视。这时候电话响了,一个自称是克格勃特工的人怒气冲冲地喊道:“你再换?再换就让你蹲10年大牢!”另一个笑话是苏联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木乃伊,可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无法弄清木乃伊的年龄。他只好请了几位克格勃特工帮忙。几位特工忙了一早上,最后满头大汗地走出来了:“查清楚了,3147岁。”考古学家非常震惊:“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特工指着木乃伊说:“很简单,他招了!”
苏联解体以后,以克格勃为首的情报机构被肢解为多个互不隶属的强力部门。由于目标不明、任务不清、前途未卜,不少职业特工为生活所迫下海经商,个别人甚至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出卖情报,还有不少犯罪分子冒充特工在社会上坑蒙拐骗。那时的俄罗斯老百姓对特工没有什么好印象,不少人甚至把那些干坏事的特工与黑社会相提并论。
俄特工再次昂起了头
情报人员在俄罗斯的出现可谓历史悠久。早在16世纪,就出现了沙皇禁卫军。他们穿黑色服装、骑黑马,系在鞍下的狗头和狼尾扫帚象征着他们的使命——嗅出并扫除叛徒。这一职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重视,有分析认为,这与俄罗斯人的不安全感有密切关系。俄罗斯地处欧亚大平原,它的四周无险可守,有人将之形容为“一辆没有栏杆的婴儿车”。因此,俄罗斯人自古就经常受到来自波兰、瑞典、德国、法国、土耳其和蒙古的入侵。尤其是蒙古人的铁血统治,使得俄罗斯人长期生活在一种恐慌之中。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经历使俄罗斯人自古就形成了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感。主动出击和防患于未然成为当地人头脑中固有的理念。因此,凡是俄罗斯强大或走向强大的时候,情报机构都颇受重视。如今,反恐是俄国内和国际上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俄特工炸死杜达耶夫、毒死哈塔卜、击毙马斯哈多夫、炸飞巴萨耶夫。每当车臣匪首得到应有的惩罚后,俄特工在民众中的形象就会发生一次改变。此外,随着俄罗斯国家实力的增强,重新树立大国权威成为必然。当俄罗斯人在伊拉克遇害后,普京向特工下达了境外追杀令;当需要敲打英国时,俄情报机构高调宣布发现了英国的“间谍石头”;当人们仍对特工的所作所为持怀疑态度时,情报机构公开出书出挂历,负责军事情报的格鲁乌还破天荒地向媒体展示其强大的实力。
其实,情报机构的复兴还在于其在苏联时期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仅以1999年叶利钦执政最后一年更换的3位总理为例——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普京,如果翻一翻他们的履历,就会发现他们都出自克格勃。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对克格勃出身的人更是看重。据俄罗斯社会科学研究院估计,目前至少1/4的俄政界要人具有“浓厚的克格勃背景”。此外,在俄罗斯各类大型公司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克格勃退休干部”更数不胜数。有社会学家统计,在普京第一任期结束时,身居要职的官员中“戴过肩章的人”比例已达50%,其中包括总统顾问、政府部长、联邦区总统代表、州长等。与此相应,俄罗斯百姓对特工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以2002年莫斯科大剧院“人质事件”为蓝本的电影《生死倒计时》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被称为俄罗斯版的“007”大片。
西方眼中的“离奇暗杀”制造者
虽然俄罗斯人对本国特工的看法有所改变,但西方人的看法并没变。利特维年科中毒案发生后,英国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关键词都集中在“投毒”、“克格勃”、“苏联”、“谋杀”和“强硬统治”上。在英国广播公司24小时新闻节目中,和利特维年科一起上镜的还有俄罗斯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西方认为她因批评政府而于今年10月被谋杀,为此美国向俄罗斯施加了很大压力。这还不够,就连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也被扯出来作为“活证据”,因为有不少反俄情绪强烈的人认为尤先科是因遭俄特工下毒而被毁容的。路透社则列举了一系列俄罗斯情报机构制造的“离奇暗杀”,凶器包括冰斧、毒雨伞、致命茶水和毒寿司等等。《泰晤士报》则宣称:“在别国土地上对其公民进行谋杀,这种方法大家都熟知是俄罗斯人的惯用伎俩。”俄《消息报》的文章认为,如今,不管俄官方如何解释利特维年科的死都无济于事。西方媒体利用这次事件已达到了宣传目的。接触过西方媒体的读者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俄罗斯不是一个民主国家,它的情报部门会不择手段地毒死对俄政策持批评态度的人。
特工是个备受争议的职业
西方对俄罗斯特工的描写有对其进行妖魔化的一面,它同时说明,特工这种职业是十分复杂的。一般而言,在国内,特工被视为保护国家安全、服务国家利益的英雄。而在国际上,一旦他们的行动被曝光,特工又会饱受“冷血”、“残酷无情”、“不择手段”等种种指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牛新春说,情报机构通常有四大任务:情报收集、情报分析、秘密行动和反间谍,在国际上常常遭到攻击的主要是秘密行动。有意思的是,世界上公开承认情报机构负有秘密行动职责的只有美国中央情报局。而实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情报部门当作保护国家利益的核心机构,特别是在安全方面,像美国就把情报工作称为国防的第一条战线。
情报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对抗性和冲突性,这也决定了情报工作和特工任务的复杂性。获取对方的机密,免不了使用专业和非常的手段,这种行为带有把对方作为对手、威胁甚至敌方来刺探的意味。一方特工的成功,对本国是有利的,对于对方来说则是有害的。很多国家的舆论经常抓住其他国家特工的行动来炒作,常常是为了渲染这些国家的威胁和危险。比如,冷战时期,美国在把58%的情报资源用在对付苏联的同时,也经常在媒体上报道苏联间谍案,以此来加深、强化美国人对苏联的敌意。
一些专家认为,最近西方媒体对俄罗斯的特工活动报道不少,其实能够反映出西方,特别是欧洲对俄罗斯的逐渐崛起再度感到威胁的心态,这些舆论也带有呼吁社会警惕的目的。(环球时报/杜方寇维维刘铭 程刚)
人民日报: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在11月1日的两次约会后突然病倒,并于23日在伦敦一家医院死亡。在他临死前几小时,专家测出其体内含有大量放射性元素钋—210。这起被西方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中毒案”,使英俄关系骤然面临考验。
对西方舆论的怀疑和指责,俄罗斯方面十分不满。克里姆林宫官员明确表示,这些指控是毫无根据的荒唐举动,俄情报机构绝不可能参与这种毫无意义的事件。普京总统24日在赫尔辛基参加俄欧峰会时也强调说,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悲剧,如果被用作政治挑衅的借口,则更令人感到遗憾。俄驻欧盟代表、总统助理亚斯特任布斯基特别指出,俄反政府人士非自然死亡事件与普京总统参加一些国际活动的时间存在“太多巧合”,已经到了“引人警觉”的地步。
(责任编辑:赵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