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楚燕)由于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脑瘫患儿饱受运动障碍之苦,需长期接受康复训练。连日来,广东省肢体残疾康复技术培训基地主任罗文波应邀在厦门市博爱康复医院传授脑瘫治疗新理念,他的“引导式教育”让厦门的脑瘫患儿家长受益匪浅。
群体竞争有利于脑瘫康复
厦门市博爱康复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记者,家有脑瘫患儿,家长一般不愿让人知道,也害怕让孩子出去遭受众人异样的眼光,所以,一些家长不想送孩子到医院治疗,而是宁愿多花点钱,请医生上门为孩子做康复训练。
对此,罗文波认为,参与群体治疗能借助良性竞争促进脑瘫患儿参与康复活动,对患儿的社会交往、心理发育也很有好处。相反,如果一味地把患儿置于孤立的环境中,对其身心健康都不利。比如,患儿手部运动不协调,筷子拿不好,就拒绝吃饭,可当他发现周围的患儿都在拿汤匙吃饭并受到医生的表扬,他也会努力去完成吃饭的动作,这就是群体康复环境对孩子的积极影响。
要依赖器具,别依赖人
罗文波说,应该尽量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锻炼肢体功能。“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有病,就事事帮他做。只要孩子没说不能做、做不了,家长就不要主动帮忙,在一旁适时引导即可。”
罗文波说,他仔细观察了大家进教室的过程:患儿进屋要换拖鞋,家长们都帮孩子换鞋,然后抱着孩子进来。“即使孩子的平衡性不好,也要鼓励他自己换鞋,或者家长做一部分,剩下的让孩子模仿着做。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训练,而不是包办他的生活。”
罗文波说,适当运用康复器具有助于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比如,一些患儿无法完成点击电脑鼠标这类精细动作,不妨为孩子佩戴带有长杆的帽子,一点头,长杆就能点击鼠标。“依赖人与依赖器具,对脑瘫患儿的意义是大不一样的。前者抑制他活动的兴趣,而后者能刺激他参与活动。”
生活中充满学习机会
罗文波认为,生活中充满康复学习机会,家长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借助惩罚、威胁等手段强迫孩子完成康复动作。他做了个示范:一个患儿要进门,为了引导患儿和自己说话交流,罗文波故意挡在门口,患儿东瞧瞧西看看,想找个空隙钻进去,都被罗文波堵住了,面对“刁难”,患儿显然想表达点什么,但最终选择了沉默,此时,罗文波主动开口,“是不是想让我放你进去?”虽然口齿不清,患儿还是说话了,“是的,让我进去。”这个过程,既锻炼了患儿的语言能力,也锻炼了其社交沟通能力。
罗文波的理念让家长们获益良多。课间休息时,一些家长已迫不及待地开始应用了。一位母亲拿了别人小孩的面包,孩子吵着让自己的妈妈拿回来,妈妈耐心地教导他:“你自己去拿,就说‘阿姨,把面包还给我’。”患儿果然照做了。
一位家长已经按照罗文波的“引导式教育”实践了一个星期,她欣喜地告诉记者:“孩子进步很快,以前像个闷葫芦,现在他对康复治疗更有兴趣了,也愿意和人说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