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支书的“桃源”梦
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皖南黟县,县内有西递、宏村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在距县城两公里的环城公路边,有一个五百多人口的村庄叫五里村,干了近三十年的老支书陈主财被村民叫做“桃支书”。 这“桃支书”的称号从何而来?这可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未说起了。五里村是一个号称“百家姓,通九省”的迁移村,多数村民都是从外地逃荒和要饭到这里落脚的。早年村里全是土坏茅草房,有了落脚地的村民拼命劳动,但没有资金和技术,生产发展一直很慢。直到七十年代未,陈支书抓住一次到省城学习培训的机会,引进了“安农水蜜桃”,首先在村里试种,获得了成功,然后带领村民开山拓荒,广种水蜜桃,到了八十年代未,全村的水蜜桃已初具规模,达到了一千多亩。村民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支书因此被村民和县里面的领导称为“桃支书”。
陈支书在推广水蜜桃种植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村民持怀疑态度,没有人敢种,好在四个村民组长对陈支书的坚定支持,他们试种成功后,其它村民也跟着开始种植了。但还是有一些买不起树苗,没有技术的村民没有种上,为了让每户村民都种上桃树,陈支书就自己掏钱,甚至借钱买树苗送到村民家中,详细讲解桃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并在管理期带技术员上门服务。就这样,现在五里村桃树面积达到了近两千亩,年产量近二百万斤。农户的种植面积多的有二三十亩,少的也有三四亩,就这一项,村民收入人均可以达到三千多元。家家住上了砖瓦房,彻底甩掉了贫困帽。陈支书本人也就此多次被乡、县、市、省里表彰。
桃树好栽卖桃难。每年到了卖桃子的时候,就是陈支书最操心的时候。水蜜桃好吃但不耐贮存,采下后就要卖,放两三天就坏了,桃子成熟期又相对集中,所以每年要保住村民的收入,销售是关键。当初产量不大时,村民一担一担挑到周边县市去卖,后来栽培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到了桃子成熟高峰期,来不及卖,桃树下都要掉一层,陈支书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找乡里,找县里,四处联系销路。在村里组织精干人员组成销售队伍,包车送到更远一点的县市去卖。但由于保鲜时间短,只能送到方圆二百公里以内的县市,销量仍然有限,每年还是要损失一部分桃子。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陈支书。这两年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里的桃子开始上网,外地的客商不断的打电话来咨询情况,并开车来装桃子,村民看着自家的桃子被外地客商运走,在家门口都能卖桃子时心里乐开了花,今后再也不愁卖桃子了,陈支书紧锁的眉头也舒展了不少。
去年年底,陈支书就联系了浙江一家果脯厂,将村里的小桃子全包下了,今年卖桃子时,家家都不用担心小桃子卖不掉或是烂掉,每天村口的操场上,村民采多少,厂家就收多少,村民安心在家卖大桃子,慕名而来的客商竞相出价收购桃子,每天的村口都是一片热闹景象,看着村民们数着比往年更多的票子,陈支书又开始在想下一个问题了。外地客商出这么高的价,还有运费,他们还可以赚钱,如果我们自己能在外面开拓自己的市场,打出自己的牌子,这样村民的收入不是更高吗?村两委一班人现在已达成共识,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卖桃前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注册自己的品牌,通过无公害认证。第二件事:成立桃业协会,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第三件事:组织人员到南京、上海、杭州、苏州、南昌等地的水果市场和超市发送资料,宣传自己,广招客商,提升包装,争取终端销售。
五里村的绿化面积达到了90%以上,除了路都是树,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氧吧。这正是:
十里桃林掩映中,
桃花漫径暖蝶魂。
五月红霞落满地,
端午桃香留齿唇。
百品蟠桃不相厌,
愿此长做五里人。
五里村现在是国家级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区,新农村建设省级、市级试点村,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农村党支部。这些荣誉里面都包含着陈支书辛勤的汗水,陈支书说,我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再过几年,我们的村又会有更大的变化,到时欢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游客来五里村赏桃花,采桃子,吃土菜,住农家,把五里村的生态旅游和农家乐办起来,这样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收入了,让五里村真正成为“桃花源里人家”,让全国和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五里村!
(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在“一村一品”方面做得很有特色,对那些不适合发展工业的乡村如何带动农民致富方面有很大的示范作用,一些做法值得推荐和借鉴。)
作者:李忠德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