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H3C全资持有后,3Com或可借机将制造业务向中国市场转移,以扭转近段时间来的颓势,并大大加强其在全球的竞争能力。
骤然袭来的寒潮,让深圳一夜之间降温十多摄氏度。不过,坐落在这座城市的华为公司总部,却弥漫着融融的暖意。
此刻同样温暖的,或许是地球另一端的美国3Com公司。11月29日,两家公司同时宣布,3Com将以8.8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华为在合资公司华为-3Com(下称“H3C”)持有的49%股份,履行相关法律程序后,3Com将全资持有新公司。
对于这起历经3年之久的并购争夺,外界评论多以“双赢”作比。对急需资金支持国际化战略的华为而言,8.82亿美元的价格高于业界预估;而对3Com公司来说,这一收购应有助于扭转其近段时间来的颓势,3Com或可借机将制造业务向中国市场转移,以大大加强其在全球的竞争能力。
缘定“投桃报李”
事情源于3年前华为和思科那一场有名的知识产权官司,3Com与华为“执手相看泪眼”走到一起,也直接促成了H3C的成立。
2002年,已显日薄西山之势的3Com就看上了华为。当时,思科、Juniper等国际市场主流通信设备厂商已开始由传统语音市场向数据通信市场进发,3Com的脚步似乎慢了半拍。此时固守国内电话语音业务市场,并开始出击国际市场的华为表现尚可。
2003年1月,思科突然起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并禁止华为产品售往美国等思科主流市场。就在华为焦头烂额之时,3Com时任CEO克拉夫林“仗义”出庭为华为作证,并拿出美国大企业实例来反驳“警惕任正非军人出身”的观点。后来官司和解跟3Com的帮助不无关系。
出于战略需要,也是投桃报李,2003年11月17日,华为、3Com合资公司在香港成立,主要运营中心在杭州。当时3Com投入了1.6亿美元现金占合资公司49%的股份,华为则提供技术和工程师,占51%的股份。有媒体调侃说,这也许是上下五千年来中国最大的以技术换市场的胜利,打破了总是老外以技术换市场的格局。
根据华为和3Com当初的协议,在合资公司成立两年后,3Com有权收购华为持有的2%股份,将其在合资公司的股权上升到51%的控股地位,并最终收购合资公司的全部股份。这就是2005年3Com斥资2400万美元,收购了华为持有的2%H3C股份,从而以51%掌握了H3C的控股权。
同样根据协议,从2006年11月15日开始,3Com可以提出收购华为拥有的49%股份,华为也可以对3Com拥有的51%股份提出收购,这一过程完全是华为与3Com之间的。一旦启动竞购流程,收到报价的一方有三个工作日的时间提出反收购,但是价格至少要比对方高出两个百分点,否则就视为接受报价,除非双方另有协议,这一过程将自动进行下去直到一方胜出。
华为“冬去春来”?
2006年8月8日,3Com任命埃德加·麦斯瑞(EdgarMasri)为新任总裁兼CEO。上任伊始,埃德加·麦斯瑞即宣布,该公司正在同华为进行谈判,希望增持在合资公司H3C持有的股份。
2001年,华为以7.5亿美元的价格将华为电气出售给艾默生公司,使得急需“皮袄”的华为安然度过“寒冬”,并最终为发展核心业务提供了重要的资本支持。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