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1月23日,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医疗卫生服务不同于其他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消费不是患者自主消费,而是医生指导消费。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卫生立法、发展规划、经费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职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不能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
在文章中,高强部长还提出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映射了中国医改的新动向
上海市松江区变医保经费总量控制为区域定额管理,并以此为抓手推出“四控一提高”的医改模式,似乎更能吻合高强部长所提出的“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的精神
在上海市松江泗泾钢材市场做生意的福建老板程丽蓉,因乳房肿块到松江区中心医院就诊。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上午进院,下午就进行了手术,前后只用了一天的时间,而且治疗费用也仅用了1159元钱。相较于以前,程丽蓉节省了10多天时间,医疗费用也便宜了2000多元。
程丽蓉这次手术之所以能够又快又便宜,应该归功于去年10月松江区推行的以“三医(医疗、医保和医药)联动”综合改革。
自去年10月起,松江、长宁两区成为上海市“三医联动”医改的两个试点区,松江实行综合改革,长宁推行医疗改革。
在上海市医保经费放权的前提下,松江大力推行收支两条线和双向转诊机制,居民治病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也有所提高。医改成效似已初现端倪。
据统计,今年1~9月,松江区公立医疗机构完成门急诊量193.12万人次,同比增长8.04%;门急诊均次费用122.15元,同比下降5.37%;平均住院床日费用217.59元,同比下降4.6%。
作为松江区“三医联动”综合改革的试点,松江区中心医院率先在郊区医院开设出日间手术中心,对一些小手术病人实行上午进院、下午开刀,减少病人因等待手术而多支付的住院费用。
上海松江区区长孙建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三医联动”的关键在于政府责任回归,从管理群众回归到服务群众。在孙建平看来,此次医改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医疗、医药和医保三方互动,尤其是改变了以往脱离医保推进医疗、医药改革旧模式。
关键:政府埋单
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政府责无旁贷。孙建平认为,政府责任到位的前提是区、镇两级财政必须到位,由政府出钱购买公共服务,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而这一切得以实施又得归功于上海市医保经费全面放开的医改新政。
自去年10月以来,松江区从区财政拨出5000万元推动“三医联动”改革。今年,社区卫生预防保健经费从2005年的每万人口30万元增加到40万元,每万人口运行成本补贴经费50万元。
松江区中心医院日间手术中心主任孔庆健告诉记者,日间手术中心开出3个月来,已诊治病人200多个,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从9.54天减少到1.63天,总费用也大幅减少,市民就医真正得到了实惠。
孙建平说,按照公共财政和分级财政体制的要求,试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医疗机构不同的收支管理模式。对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由区、镇两级财政投入;区级医疗机构的基本人员经费、基本运行经费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经费由区财政给予补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经费和运行成本由镇级财政予以补偿。
按照上海现行医改方案,在区域卫生资源的合理规划、优化布局、基本配置上,基本确保卫生事业支出与同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同步。
1 2
(责任编辑:赵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