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新网11月30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在陕西西安近日举行的“纪念汉长安城考古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文博机构、高等院校和美国、日本、韩国的80多名专家学者对汉代城市考古进行了专题研讨。考古学家称,经过50年的发掘,汉长安城格局已基本清晰。
2200多年前,西汉定都长安,即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部,并在此延续了200余年的统治。西汉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之一,都城长安曾与古罗马并列为古代东西方两大都会。
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4倍。它不仅是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之一,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从城墙、城门到道路,一步一步地逐渐勘察出汉长安城的平面形制与各种建筑的大致布局。从长安城的选址上可以看出,长安城的建设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都城安全两方面因素。
长安城北有渭水自西向东流过,南部有6条发源于秦岭的河流,从南向北流入渭河。加上渭河北边的泾河,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地理形势,使汉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长安城建在西南—东北走向的龙首上,地势从最高的西南逐渐向较低的东北过渡。毫无疑问,皇宫未央宫被安排在最高处——城市的西南角,太后居住的长乐宫在东南角,后妃的宫城——桂宫、北宫、明光宫在中部。市场、手工业作坊和百姓生活区则被安排在了北部。宫城或宫殿区位于都城之内的制高点,这不只是为了防止水患的需要,还考虑了安全问题。
汉代宫城布局接近现代城市
据考古发现,汉长安城分11个区、8条大街及12个城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说:“8条大街宽度基本相同,都在45-55米左右。这显然是出自统一规划。”
考古调查显示,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
城墙四面各开3座城门,每座城门都有3个门道,合计12门、36门道,与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相吻合。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时4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原有木构门楼,西汉末年被焚毁。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相互交叉。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水沟间隔分成3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为美化环境,路旁还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
刘庆柱说,当时城内人口约有24万,如果连周围的卫星城镇计算在内的话,人口可达120万。城内不同的区域,包括宫殿政治区、贵族豪宅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商业区等,与现代城市布局有几分相似。
未央宫是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宫
汉长安城皇宫——未央宫面积达5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宫,远大于北京明清时期紫禁城的0.724平方公里。
作为都城的政治中心,未央宫中部遗存从表面看起来仅是一座小土丘,但对考古学家们来说却并非如此。他们需要通过研究夯土高度、层次、颜色等,分析出已消失的古代建筑及其它历史信息。“从夯土的高度和遗留下来柱础石(支撑大殿柱子的石头)来看,这里一定存在过恢弘的建筑。”陕西考古学会会长石兴邦说。
后妃宫殿发现多处地下秘道
除了地上建筑,考古学家还发现,汉代宫城内的后妃宫殿之中存在多处地下通道,主要集中于太后居住的长乐宫、皇后居住的未央宫椒房殿、嫔妃居住的桂宫等地。
长乐宫前殿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汉城街道办事处罗家寨村北,是迄今钻探到的长乐宫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建筑遗址。它的中心是一个大型夯土台基,紧贴台基北边沿的一条东西向半地下通道和一组半地下房子保存较好。有专家认为,这条长34.29米、最宽处1.9米的地下通道是皇宫中的秘道,是皇族以备不测的建筑设施。“这些地下通道多发现于后宫或后妃宫殿之中,有的还设有门房,以控制人们的进出,在以前的古代宫殿遗址内还没有发现类似的建筑。”刘庆柱说,这可能与当时皇帝把外戚作为一股政治力量,依靠他们来协助自己统治国家有关。
汉长安城考古将持续数百年
虽然中国从2005年起决定每年投入2.5亿元保护包括古代都城在内的大遗址,但靠近市区的汉长安城遗址,仍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坏。刘庆柱说,近年在汉长安城遗址中,增加了不少新建筑,它们均是未经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而私自建设的违法建筑。一些高层建筑已对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长安城遗址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他说:“现在对汉代宫城的发掘不足其整个面积的千分之一。虽然50年的挖掘让宫城布局基本清晰,但对这种大型遗址的研究,如同对庞贝遗址的研究一样,可达数百年,仍需数代人的努力。”(赵川东)
(责任编辑:赵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