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935年5月22-23日 红军长征】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继续北上,决定取道冕宁至安顺场渡大渡河,而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则是必经之地,其中红军主力要通过的冕宁以北安宁河支流拖乌河到南垭河一线就是果基家(时称沽鸡,小叶丹家)的地盘。
当时,当地的彝族人民还处于奴隶社会,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彝民对汉人十分疑忌甚至相当敌视。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彝族区时,便遭遇当地彝族武装的袭击。
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中央红军先遣部队由冕宁县城出发,经过大桥镇来到海子、喇嘛房一带,他们刚到喇嘛房,便被手持棍棒、长矛等武器的彝民堵住去路。接着,来了一个很高很大的汉子,打着赤膊,围着一块麻布,打赤足,披着头发,这就是小叶丹,沽鸡家的头领。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以真诚说服了小叶丹。
5月22日,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聂荣臻政委与彝族首领沽鸡小叶丹相约彝海边,以水当酒,歃血为盟。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叫嚣的“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5月23日,刘伯承离开前,赠给小叶丹十支步枪,小叶丹则回赠刘伯承一匹精壮的大黑骡子。随后,小叶丹派了彝民给红军带路,过一个村庄交换一个“倮倮”(彝民)向导指路,因此红军先遣队得以顺利通过这一大片彝民区。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段历史佳话,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是民族团结的颂歌。
在红军大部队顺利通过后,小叶丹将彝民组织于“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下坚持斗争。为躲避国民党反动军阀的迫害,小叶丹的妻子把写有“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缝在百褶裙(彝族妇女传统服装)里,历尽千辛万苦才保全了这面珍贵的旗帜,解放后送给了当地驻军,现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
【今天·2006年11月26日《我的长征》】
今天休整。上午9:00,《我的长征》队员参观位于冕宁县城内的凉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刘伯承和彝民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故事就发生在冕宁县的渔海子,在纪念馆内,保存有当时红军经过冕宁和其他彝区时留下的物品。冕宁县城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座雕塑,上面有毛泽东等中央红军领导人头像,及红军经过冕宁时,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彝民加入欢送红军时的情景。
在中心广场,冕宁县人民为《我的长征》队员们表演了彝族特色舞蹈,队员邵夏珍和当地群众一道舞起扇子太极,博得队员阵阵喝彩。
【红军过冕宁时大事记】
1935年5月19日,刘伯承、聂荣臻率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冕宁地界。地下党号召群众准备迎接红军。
1935年5月20日,刘伯承、聂荣臻率红军先遣部队到达泸沽,地下党派李祥云等向红军汇报情况。
1935年5月21日,刘伯承、聂荣臻率红军先遣部队到达冕宁县城。红一军团进驻冕宁县城。
1935月5月22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等领导同志到达冕宁县城。刘伯承和小叶丹在彝海结盟。
1935年5月22日,冕宁革命委员会成立,抗捐军成立。毛泽东接见古基达列。红五、三、九军团过境。
1935年5月24日,红三军团继续过境。冕宁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和抗捐军,开展打土豪、分浮财斗争。
1935年5月25日,中央军纵队进驻拖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抵达安顺场。
1935年5月27日,红军全部离开冕宁,继续北上。抗捐军进驻大桥,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