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剧组在拍摄现场
剧照
剧照
没有播出前的热闹宣传,一部系列纪录片却在陆续播出中得到了来自各界的关注——知识界引起广泛评议,企业盛赞影片有借鉴意义,驻华使节感慨于片中的气度与智慧,网友的推荐与品评不断更新……
这就是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刚刚过去的半个月中,每天晚上九点半打开央视经济频道,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从彼得大帝的改革到日本的明治维新,500年来世界上9个国家崛起的历史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伴随着精致画面的渐入淡出与娓娓道来的讲述,影片试图引领观众在历史长河中探寻人类的智慧之光。
电视人的历史情怀
《大国崛起》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历时3年创作完成,共计12集,以每集50分钟,纵横捭阖地讲述了500年间世界上9大强国的兴衰之路。《大国崛起》是电视工作者谋略凭借时空拉开的距离获得景深,用影像和声音诠释各大国成败的一次尝试,也是电视工作者用自己的视角辨析大国兴衰,对当前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面临的任务进行思考后的一次表达。“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随着国力的日渐强壮,中国正在向‘强国’发展。”谈及制作此片的初衷,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立于世界、融于世界。”而3年前的一条新闻,则成为将这种思考具体化做行动的催化剂。这条新闻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接着,《大国崛起》剧组走访请教了国内数十位专家,确定了片子的整体框架。在随即到来的2004年里,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教授们完成的历史脚本基础上,来自经济学、国际政治等领域的专家参与研讨:如何将概括性的历史史实转化为细节与人物故事,如何寻找一种结构方式让每集都有相对集中的主题,如何让观众看后有所思悟而不是流于史料的堆砌——成了《大国崛起》的攻坚难题。
在第五集《激情岁月》中,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最早印刷版本(1789年版),被呈现在观众面前。“即便是法国国家电视台也很难‘实物拍摄’,他们往往只能得到一盘博物馆提供的影像资料,从中选取所需画面”,法德组编导石世仑谈起这段经历时说。精确到每天每个小时的工作进度,保证了这7个小组在短短3个月内,完成了对9个国家的拍摄和百余名专家的采访,积累了大量资料。这些资料一部分展现在《大国崛起》中,一部分结集出版,形成了8卷本的同名丛书。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所言:“通过电视展现世界历史,特别是大国崛起历史,其效果是其他媒体难以达到的。片子引起人们的思考,这样的事应该多做。”主创人员的种种付出则在节目播出后得到了回馈。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说:“节目播出后,周围的经济学者和我进行了自发的交流,有人认为节目策划立意很高,特别是采用比较的、历史的视角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的脉络,对当前中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也有部分学者持不同意见。一部电视作品引起这么强的反响是不多见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则表示:“我长期研究西方经济史,看后也得到很多启示。比如科学和教育的重要,科学发明要与资本结合,要进行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改革。”
让思想凝聚荧屏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国崛起》是关心中国改革的电视人在学术界的支持下完成的一次思考。”总策划之一麦天枢说,“评判他国的对错不是本片的立足点,而是从他国历史中选取与中国发展问题相关的部分,比如日本的产业崛起、德国的教育进程。我国正在进行着现代化的立体改革,面对利益冲突时的各方,能否具备民族理性、厚待历史是能否代价最小地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正是秉持着这一理性而开放的心态,《大国崛起》将目光投向历史上的九个世界性大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深感欣慰。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认为:“片子的播出很及时。因为,历史、现实和未来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这部片子,可以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更清醒地展望未来。”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说道:“它让我们看到他国在发展中的长处,中国人需要了解这些,特别是意识到软实力对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大国必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专家指出“我们向来比较重视自己的历史,有意识地从他人历史中聆听教诲,是我们几代人的缺课——《大国崛起》把这种历史与大众拉得近了许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牛大勇进而说到,“在中国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的过程中,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世界公民,有世界的目光。借鉴是历史的基本功能,把世界文明成果化作我们自身的财富,这是通过看这个片子应该感悟到的。”学术界的朋友们对此受到了震动,不仅由于片子的形式,更在于片子留下的思考空间。
“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关注别国历史,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力求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总策划之一袁正明给《大国崛起》提出了这样的创作要求。纵观全片,创作者更多地注重向观众提供历史事实本身。“但观众依然可以看到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是各国如何在继承传统和创新中发展;二是市场经济从发育到成熟的过程,”总编导任学安如是说。在这种开放的空间中,观众随着创作者选择的历史篇章与讲述角度,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索找出答案。正是这部影片所给予的思考空间让许多人击节赞赏。
该片出品人赵化勇在《大国崛起》系列丛书的序中说:“《大国崛起》一片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片以15世纪后陆续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个国家作为解读的对象,展现它们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这是《大国崛起》主旨所在。”
寻求艺术化的表达
本已是小众艺术的纪录片,又承载着众人思考与鉴史明今之要务,在学者与电视人的集体努力下,片子的灵魂与内容都已具备。那么,在形式结构上又是如何“出彩”的呢?
首先,并置多条线索。一集即是一个国家的数百年兴衰,历史亲历者早已作古,历史的故事如何讲述呢?执行总编导周艳说:“每一集,通过影像资料与文物遗存,借助动画手段再现历史瞬间,通过对国际学者的访谈将瞬间引向深入,辅以古今对比,让历史丰富了起来。”“剪辑节奏的控制尤其关键。”中国纪录片学会副会长康健宁分析《大国崛起》所以“好看”的原因,“历史容易表现得刻板凝滞,镜头的转化速度在这里很重要。片子的每一集都很难产生疲劳倦怠,镜头剪辑做得好。这同时要求拍摄者与剪辑者的水准,并需要大量的镜头素材,加大了工作量。”
动画制作的加盟与艺术创造为此片增色不少,全片共有动画60多分钟。描绘法国历史时,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本正在打开的文物——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日记。镜头摇近,路易十六在上面只写了一行字,“14日,星期二,无事”。然而正是在这一天,攻占巴士底狱事件发生。紧接着,画面切入博物馆中一幅描绘攻占监狱情景的名画,继而,画里的人物都动了起来——三维动画在这时加入,生动再现了众人涌向监狱的景象。各集中,动画与真实景色、与文物、与黑白影像资料的跳进跳出时常可见,书本上的历史也鲜活了起来。
总撰稿陈晋认为:“近年来涌现出的大型纪录片,多偏重于对本土文化、本国历史的梳理,表现对他国文化借鉴性思考的片子则不多见。”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所说:“这是在浮躁环境下的一部严肃纪录片。”《大国崛起》不仅充实了纪录片类型,还表现出这一群媒体人、电视人对民族前途的担当,他们以摄像机构筑了立足于未来的历史回顾。《大国崛起》总监制罗明说:“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获知完全的历史真实,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停止争论和怀疑,但我们至少知道,我们在前行,我们可以执着地上下求索、无限接近——在民族复兴的路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