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奥尼尔、约翰逊、伍兹,个个读博士,并未激起公众的轩然大波。但对国人而言,体育明星入大学,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
我的班上就“藏”着位明星
台球神童丁俊晖的名字我是听说过的,但他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以及网络上为此争得不亦乐乎的事,我始终没搞明白,反倒疑惑着:国内是否小题大作?
体育明星在国外上大学,真不会掀起如此波澜。 这不,若非刚收到一封来自学校体育生助学办公室的电子邮件,说是需要课程讲师提供班里体育生课堂表现的信息,我还差点忘了,班里就暗藏着这么一个“亮点”——校橄榄球队四分位球员托瑞·史密斯(当然,这也可能与我这个“老外”并不迷恋橄榄球有很大关系吧)。
美国的橄榄球,红透半边天,虽不怎么用脚,却还是被堂皇地称为football(就是国内的“足球”)。每逢周日,便直播全国职业联赛;周六,则是大学生联赛时间。我校球队在全美当属翘楚,而“四分位”可谓球队支柱,也是当红体育明星。赶紧搜索脑海中的这个“明星”印象——是迟到早退的,还是晚交作业的,抑或上课睡觉的?对不上号,只好翻开名册,啊,竟然是他——是那张略带稚气的脸和上课提问的认真表情。
这迅速抹开了我的奇思怪想,心中也浮起几分内疚。
乔丹、奥尼尔、约翰逊、伍兹,个个读博士
印象中,读书与运动似乎总水土不相宜,“读大学”与“打台球”怎么也扯不到一块儿。其实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德国足球明星巴拉克被拒科隆体院,那是德意志人的严谨;福特靠打橄榄球起家做总统,圆的是美国梦。乔丹、奥尼尔、约翰逊、伍兹,个个读博士,并未激起轩然大波。但对国人而言,体育明星入大学,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网罗眼球是媒体的生存之道,登陆各大门户网站,嘈杂多元的话语铺天盖地。欢呼雀跃者,大抵是体育迷或猎奇者,校园里多几个名人,哪怕是稀疏的点缀,也可多些惊喜邂逅与八卦谈资。而嗡嗡置喙者,或疑制度之公平公开,或讥讽运动员的智力学力,更有为知识殿堂的高贵纯洁而担惊受怕的。
印象中的大学是学术高塔,而现实则不然。美国的大学,除了学术排名,各种体育比赛的排名也不可小觑。为了招徕明星体育生,学校甚至有专司游说的。当然也有例外的大学,如哈佛、耶鲁等传统学校,体育排名则相对落后。学术和体育皆强的,多是些大规模学校,如密歇根大学、南加州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等。看似简单的体育明星入学风波及其争论,却折射出国内大学复杂的一面。市场化的大学集结一切潜在资源,而“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维框架,却在无形中添加了一层张力。入大学或发文凭,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了一种社会认可的符号;若出现获得这种符号的别辟蹊径,一些人对于体育运动员或体育生入大学的潜意识嫉妒,便在所难免。
为读书而读,还是为生存而读
或许小丁“读书无用”的言论,踩到那些寒窗数十载人的敏感神经。说读书无用,错在无知;说读书“有用”,却错在工具性的狭隘。“读书”的传统定义,经实用主义的洗礼,渐渐商品化,却仍带有时代的偏见。
《纽约时报》近日刊载的一项调查称,美国大学生考试舞弊比例最高的是商学院学生,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则最低。显而易见,浸淫于市场化的思维框架的商学院学生,聪明绝顶会“读书”,却不择手段。伏案死读书早已成为嗤之以鼻的反面教材,僵化了我们对于知识和读书的认识。
从为读书而读书,到为生存而读书,恰恰切合了哲人对于知识的前两种定义,了解世界的知识和应用于世界的知识。无奈,第三种知识,实践的人文道德知识却往往被忽视。倘若素质教育单是口号,大学将失掉活力,变成空的僵壳。公平的制度受人欢迎,可无论体育或学术,若没了精神,只会成为商品和市场的附庸。
俄亥俄与密歇根周六的橄榄球赛,轰动全美,可有多少人会想到,球队的灵魂人物托瑞·史密斯在大学课堂认真的表情?而说到大学或知识,又有多少人能想到读书到底为何?海伦·凯勒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宽容。倘若我们连对于体育运动员因专注训练而缺乏知识,想通过上大学而补习文化的愿望都要冷言相讽,是否对于我们的宽容精神需要有所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