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核心提示
继深圳、浦东之后,环渤海地区呈现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势头,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似乎也有所策应,从东南沿海逐步向北部和中部地区倾斜。群雄逐鹿的“环渤海”,如今已经成为吸引世界产业转移与南资北上的代名词。
在中国新一轮“环渤海”经济发展的热潮中,山东半岛、辽宁和京津唐三大板块在发展中较力,三大经济板块的招商较力,逐渐成就了整个“环渤海”“十一五”乃至更长远的经济格局。
“环渤海”内沈阳寻求突围之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006年,目光深远的沈阳决策层,聚精会神地鸟瞰着环渤海经济圈:胶东半岛咄咄逼人的山东人正在发力崛起。据了解,今年山东省的GD P不排除超过广东的可能,以青岛与济南为核心的都市圈引领着山东半岛,向区域经济“老大”的地位挺进。
山东的工业体系比较健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把招商矛头直指日韩企业,已取得初步成果;京津地区是全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方之一,金融、物流等领域的服务,其它地区难以比拟,这是对辽宁的一个巨大挑战。而在东北经济板块中,工业重镇沈阳是“黑、吉、辽”东北三省经济战略的核心,正处于东北三省经济走廊的“黄金分割点”。
“黄金分割点”,一直被后人奉为科学的金科玉律。在东北三省经济走廊中,更是经济爆发的最佳着力点。2006年,进入“十一五”的沈阳人,提出了“加快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口号,在2006“开放年”之中,我市截至今年10月份,已确定的工业大项目共有1205个,计划总投资1045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2265亿元,利税228亿元。
对外开放工业迈入全新境界
与山东半岛发展的“海洋模式”相比,沈阳领衔的“东北模式”,更有自己难以替代的魅力。
沈阳发展的一个课题是,将原有资产盘活,促使原有企业重生,进而融入国际产业链中。从中国经济整体来看,虽然东北地区的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但东北经济整体介入国际化后,其存量嫁接、以我为主的特色,却能有效规避沿海模式中对外资可能出现的依附性,降低中国经济开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2006年,是沈阳国企改革攻坚战最为关键的一年。前7个月,沈阳国企已经实现了19.372亿元的利润,同比增长了68.8%%。一个签约仪式,显示着沈阳这座重工业城市新的基因:2006年8月17日,沈阳鼓风机集团与美国GE石油天然气集团签署协议,共同参与中国石化工业100万吨乙烯项目所需的压缩机组投标。世界五百强企业GE集团副总裁克劳蒂·圣地亚哥先生的话语真诚而热烈:“感谢沈鼓给 G E公司机会……”
不仅仅是沈鼓,沈阳的大型国企正发生着核裂变。从2005年开始,沈阳这座工业城市的根脉,在发生着质的跃进:沈阳市最具实力的国企逐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随着外资的引入,进入高速发展惯性期的沈阳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变化。2006年,经过5年的积累,沈阳已经借势腾空,提前进入了收获期。目前,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增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继续列第一位,高于15个副省级城市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主要城市10至15个百分点。
城市扩张南通渤海北建城
2006年11月,为了促成“环渤海”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国务院将可以辐射到三北地区与东北亚地区的沈阳北部,批准为中国第四个新区作为国家战略进行开发。不谋而合,沈阳在2006年3月,已经推进了沈北新区的建设,此次沈北新区的获批,说明沈阳决策层的思路与国家建设环渤海大经济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合拍,并且得到了国家的绝对支持。
拉开2006年东北版图的景深,我们会心旷神怡地发现,沈阳这座城市,正像花朵一样怒放。
扩城,是沈阳人的一个梦想。空间就是城市发展的格局,是招商引资的旗帜、契机,是具体的“商品”。
这座日新月益的城市,不断给世人惊喜。沈阳南部“金廊”,将一直抻到机场;而城东的装满世界风光的“世博园”,全面启动203平方公里的棋盘山景区。沈阳推出了气吞山河的扩城计划:东部棋盘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西部打造百里工业长廊;南拓大浑南,将浑河变成沈阳内河;而北部,则要发展高效都市型农业。沈阳城市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嬗变。
沈阳的四大发展空间,更蕴藏着沈阳建设“区域中心”的深谋远虑。2006年,沈阳以超常的速度建成了三条产业开发大道,更重点打造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沈西工业走廊等新型产业园区,与此同时,正在启动连接沈西工业走廊与营口港的铁路和公路建设,以及与营口港之间的输油管线建设,以图早日“打通”沈阳的出海口,真正在沈西工业走廊与营口港之间,形成一个包括鞍山、辽阳、营口等重化工业城市在内的“金三角”,加上抚顺、本溪、铁岭加盟,使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成为辽宁振兴的超级发动机。
目前,沈阳正逐渐解决七城市之间城际交通、通讯、流通如何一体化的问题。随着大沈阳的招商引资平台的打造,沈阳也正从重工业城市,转型为以港口为拉动、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生机勃勃的新型城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