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注农民工的精神需求,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仅是一种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而且对提升农民工的素质,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向新市民的转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平区吴淞街道铁军社区专门开办了外来人口图书室。11月28日,记者走进这间图书室,也走进农民工的精神世界。
小小图书室藏书两千册
社区外来人口图书室是社区租用的一间40余平方米的屋子,屋内的四个大书架和几张桌子上摆满了图书。2000余册图书种类繁多,科普、文艺、励志、体育等应有尽有。
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农民工子女朱隆轩与竺晓筱睁大眼睛,好奇而又不停地翻阅着。她们随父母分别来自江苏和浙江,现在都是沈铁四校的六年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购买课外书对她们来说几近奢望,但放学后到社区图书室借书看却让她们感到快乐无比。“我喜欢借作文指导方面的书,对提高语文水平大有益处。”而喜欢科普读物的小竺告诉记者,从这里借的《十万个为什么》让她视野开阔,懂得了很多教材之外的科学知识。社区张丽颖书记说,社区除了外借图书,还得到了沈铁四校的帮助,收集了一些小学教材,无偿提供给农民工子女。目前,已有20名农民工子女得到了这种资助。沈铁四校的德育主任李志强对记者说,学校很支持社区的图书再利用,以后会继续提供优秀图书支援社区图书室。
白天收购旧物业余读书教子
从山东来沈打工的马翠平正聚精会神地翻看一本幼教图书。马翠平今年37岁,靠收购废品谋生,他把业余时间几乎都投入到对一岁儿子的教育上。“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有限。所以我要让我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得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好‘教师’。”马师傅借了一本书后,又带着记者来到位于昆明北街16号院的家中。这是一间低矮的平房,在昏暗的灯光下,马师傅的妻子忙着做饭,而他则继续着每天的功课———抱着孩子读书。他感慨地说,“现在是知识时代,没文化不会有大出息。我的理想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长大有个好前程。我们两口收入不多,舍不得买书,多亏社区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的好书。我真的很感激社区。”
水果卖货女读书巧促销
与社区图书室只有一街之隔的水果店里,店主刘金艳边等生意边看书。这位从黑龙江来沈的农民工今年31岁,她从小喜爱读书,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较差,仅遗憾地读完初中。来沈阳工作的十一年里,求知若渴的小刘一直省钱租书看。社区外来人口图书室的成立,对于小刘来说可谓天大喜讯。“以前我租书花了不少钱,挣点钱不容易,我总是心疼。社区真是帮了我大忙。我看书很广,尤其喜欢看科普读物,这对我卖水果帮助可大了。”小刘说,我从书上看到,不同的水果有着各自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比如:柚子含钾高,对糖尿病人好;多吃山楂、大枣对心血管有益。在顾客来买水果时,我有针对性地销售,既能赢利,又能帮顾客解答疑问,真是一举两得。负责图书管理的社区工作人员祁爽说,小刘的图书卡已经填满了,她是借书最多最快的,我经常给她送书来。“社区对咱们可好了,我要是生意忙,没时间去社区借书,打个电话就好使。有时候看到社区工作人员从店前经过,我就直接喊一声,他们就能把书送来。”小刘说,我的一些农民工朋友很羡慕我,他们有时候会到我这来看书,还想等租房到期后搬到我们这个社区来。
据社区张书记介绍,社区内有外来人口200余人,几十名农民工办理了借书卡。图书室的建立得到了区委、街道和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这些书都是一些单位和居民捐助的。街道办事处还出资给我们买来书架、书柜。本报记者刘哲/文并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