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兰州疾控中心是推广100%安全套项目的重要机构。本报记者 宋合营 摄
Nocondom,Nosex(无套毋性)———11月21日,一项力主在女性“性工作者”中全面推广安全套的防艾项目“100%安全套”在兰州市试行。300名娱乐场所的业主与兰州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签订协约,承诺场所内从事性服务的人员使用安全套。
此前,兰州一直保持着“洁净”的对外形象。两三年前,当地一区县级政府曾经将进城高速公路旁的防艾公益广告牌撤下,理由是“为了更好地招商引资”。
一个公开倡导“性工作者”使用安全套的项目,如何在一个西部城市协调现实与法律、道德的矛盾,以务实的姿态悄然运作?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依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政府在履行承诺时,又要面对怎样的压力?
部分老板一度拒签
11月22日,300名娱乐场所业主来到兰州市友谊宾馆,等待一场特别的签约会。他们来自兰州市城关和七里河两个最富裕的区。到场的还有卫生、公安、工商、文化等15个政府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兰州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简称防艾办)成员。两批人隔桌相对。
兰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志远是这次签约的组织者,也是100%安全套项目的主要执行人之一。向记者描述当天的气氛时,这名女负责人不禁笑出声来,“治安大队的那个负责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业主们却不停地瞅他”。
李志远说,后来她才知道相同的表现里其实包含着两层不同的意思:部分业主因此把心放宽,相信不会因为自己给服务人员发放安全套而受到处罚;而另一部分业主则担心,签约是不是意味着承认自己那里藏有“小姐”?
后一类业主找到李志远,明确表示不想签这个协议。“他们说,‘我们那儿不符合这些条款,这个约能不能不签?’”李志远劝慰他们说,今后签约工作会全面铺开,不管有没有“小姐”,全市所有娱乐场所都要参与进来,“何况协约本身对干净的娱乐场所没啥损害”,因此“不如现在签”。最终300名业主全部签约。
“项目启动前我们曾做过暗访调查,300名业主中的确是有一些不涉黄的。”李志远说,100%安全套项目的理想性预期是只与提供商业性性服务关系的场所签约合作,具体到兰州实施时她和工作人员做了调整,改为与试点区所有娱乐场所普遍签约,“这样可以减轻签约业主们的压力,从而减轻我们工作的阻力”。
从管“小姐”到管老板
娱乐场所的业主之所以能够听从劝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他们来说,也算是老熟人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兰州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科长李莹就开始频繁进入娱乐场所,进行防艾工作。为了工作方便,李莹每次进入宾馆饭店“找小姐”时,都要支付一定的酒水费用,即便如此,有些“小姐”和娱乐业主最初对他仍不甚欢迎。“要么坚决否认有性服务,要么表现冷淡,对我们不理不睬。他们还是有顾虑,不知道我们到底是去干什么的。”
后来,疾控中心在每次行动之前,都会借助当地媒体对他们的工作内容和目的进行简单的介绍。“向他们透出一点口风再去。他们逐渐觉得我们真的是去帮他们控制疾病的,不是去给他们找麻烦的,他们的态度就慢慢转变了。”
在得到业主们的配合后,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期前往各娱乐场所做培训。“业主们也不希望有疾病在自己这里传播,所以有的人会发动那些‘小姐’去听培训。”
即使局面有所改善,但疾控人员也承认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小姐”的流动性太大,她们给工作人员留下的个人信息也大多是虚假的。
100%安全套项目的推行,使得兰州的防艾工作的进步取得突破。在与娱乐业主签订协约前,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连续工作两个月,对娱乐场所进行了一次大摸底。
“从9月份开始,工作人员两人一组,每天去一家娱乐场所,在人家门口一坐就是一天,对进出的人进行观察,对场所的性质和营业状态进行分析,还要盯着那些进入大堂的姑娘们看,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她们是不是‘小姐’。”李莹说,由于深夜时分是“小姐”们最活跃的时间,工作人员们往往要到凌晨三四点钟才能离开。11月,一份疾控中心自己调研的成果初步形成了,疾控中心将其称为兰州市娱乐场所的“防艾地图”。
100%安全套项目成功签约后,李莹和他的同事们的工作由直接找“小姐”转换为找娱乐场所业主,然后由业主再向“小姐”们推广安全套。“以前管‘商户’顾了东家顾不了西家,现在管市场就轻松多了。”李莹高兴地说。
官员认识还不尽相同
防艾工作与其他的疾病控制工作不一样,不是一个单纯的卫生问题。在与娱乐业业主签约时,共有15个政府部门负责人到场,以行动表示高调支持。
一个小细节显示,官员们的认识还不能够完全统一。兰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志远说,业主签约的当天,会场旁边的另一个会议室里也在开会,参会人员多半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因两场会议设在宾馆的指示牌距离较近,其间“100%安全套项目业主培训会”的标识多次被人倒扣起来。李志远一打听才知道,恶作剧的是另一会场的参会人员,“他们说不屑与安全套为伍”。
对于甘肃省高级卫生官员来说,艾滋病蔓延的现状,使得政府不能有丝毫不务实的态度。
甘肃省卫生厅11月29日公布的数据,截至11月28日,该省累计发现艾滋病感染者302例,其中今年新发感染的65例,女性感染者人数大幅增长。兰州市防艾办负责人、卫生局疾控处副处长李家宏分析说,虽然数字显示甘肃省仍处于艾滋病低发区域,但每年新发病的人数却已有快速度增长势头,考虑到西部医疗水平不高等现实因素,“如果不抓紧时间防控,后果难以想象”。
甘肃省卫生厅疾控处处长滕贵明说,从2003年以来,甘肃省新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的数量是之前十年总和的近两倍,增长速度很快。因感染艾滋而死亡的已有40多人。“病人在感染者中的比例和死亡者在病人中的比例都高于全国水平。”
“我们发现,近年来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人数明显增加,而100%安全套的推广就是针对性传播的一个有效干预措施。”滕贵明这样解释在兰州推行100%安全套项目的政府心态,“100%安全套项目是在卖淫嫖娼现象还没有杜绝的情况下,为了控制疾病传播而采用的一种务实的手段。卖淫嫖娼和艾滋病的传播都对社会有危害,打击卖淫嫖娼和100%推广安全套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百姓健康,控制疾病的传播。”
安全套不作办案证据
不管其他部门是否全部理解了100%安全套项目的含义,公安部门已经与卫生部门达成了共识:今后携带安全套将不作为判定卖淫嫖娼的证据。甘肃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张平表示,随着相关法规对安全套在卖淫嫖娼行为中的定位不断细化,民警打击卖淫嫖娼时将主要以抓现行为主。
据他介绍,由于大型娱乐场所往往在门口设置探头,客观上造成民警很难将卖淫嫖娼者捉奸在床,因此警方一度曾将安全套视为一种证据,结合现场情况对嫌疑人进行询问。
对此做法,100%安全套项目负责人、世界卫生组织官员魏瓦特显得极“较真”。他经常以反问的语气问周围的人,“像我们做防艾工作的,几乎随时随地携带安全套,你能说我一定就卖淫嫖娼吗?”
携安全套不作为判定卖淫嫖娼证据后,是否意味着放松打击卖淫嫖娼行为?
甘肃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张平说,“公安机关打击处理卖淫嫖娼的高压态势不会变,该怎么打击还怎么打击。”他表示,今后警方将采用更多更灵活的方法,将例行检查与抽查结合、明察与暗访结合,继续保证打击处理卖淫嫖娼的执法的力度。“只要查明是卖淫嫖娼行为的,警方一律会严厉打击,不会对带套者和不带套者区别对待。”
“猫鼠游戏”新规则
一名不愿具名的当地民警这样理解警察的执法现状,“本来我们这些‘猫’在抓‘老鼠’时就有很大的难度,现在感觉好像是让‘猫’告诉‘老鼠’:‘如果你偷东西时被我抓住,你就死定了。但如果我没抓住你,请你在偷东西的时候别弄脏了别的东西。’”这名民警说,作为一只“猫”,很多民警都需要逐渐适应这样的变化。
“这与我们推广安全套并不矛盾,”兰州市卫生局疾控处副处长李家宏说,公安打击卖淫嫖娼是从依法维护社会治安角度,100%安全套项目是从控制疾病、防止传播角度,在卖淫嫖娼短期内不可杜绝的现实情况下,通过阻断性传播途径预防控制艾滋病,这也能保障兰州的经济社会运行安全,“目的上是一致的。”
而100%安全套项目负责人、世界卫生组织官员魏瓦特经常举一个例子———提倡使用安全套,并非鼓励卖淫,就像提倡司机带安全带,并不是在鼓励司机开车超速。
不守承诺可吊销执照
100%安全套项目推行后,安全套不但不作为判定娱乐场所的涉黄依据,而且还被当作必需品成为娱乐场所“业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一支由疾控、工商、文化等多部门共同组建的“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简称“高干队”)将担负起督察工作,不定期进入300家娱乐场所进行抽查,对“小姐”们是否及时获取安全套、是否坚持使用安全套等情况进行摸底。
若娱乐场所被“高干队”查出执行协约不力,相关名单将被提交到市防艾办,然后防艾办再协调公安、工商、文化、卫生监督等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对娱乐场所业主实施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因传播性病艾滋病事由而实施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营业许可证。
此外,项目还与各区县最大的皮肤性病门诊合作,追踪男性性病病人的发病原因、地址以及最后一次性行为是否使用了安全套等,适当作为检验娱乐场所是否执行协约的参考。
对于100%安全套的效果,兰州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科长李莹的期望是“一高一底”———5年内尽可能地提高娱乐场所安全套的使用率,同时降低目前较高的艾滋病感染增长率。
链接
100%安全套项目
100%安全套项目由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向全球推广。100%安全套项目目标是人、时、地三个100%:100%的娱乐服务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100%的“性工作时间”里用套;100%的“性服务人员”在商业性性服务中用套。
自2001年起,100%安全套项目已在我国湖北黄陂、江苏靖江、海南澹州、湖南澧县试点。推广后,当地“性工作者”安全套使用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性病感染率也随之下降。
目前,湖北、湖南、云南、海南等4省已全省覆盖100%安全套项目,山东、新疆、甘肃、广西、辽宁、福建等省市区也正在推广中。
本报记者 宋合营 陈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