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疆坎儿井示意图
探底农业遗产
建立保护清单(热点解读)
11月30日在主题为“世界遗产与社会发展”的中国科协第三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我国参与世界农业遗产项目的专家透露,在我国新疆已存在2000多年的古老的农业水利设施——“坎儿井”已经被伊朗率先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试点项目,虽然此项目尚未被有关国际组织批准,但给我们带来重要警示。
专家们建议,我国应该尽快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和整理,及早建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新疆坎儿井年均消失20条
作为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新疆坎儿井与万里长城、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这种存世2000多年的“绿色引水工程”是我国新疆各族人民依据当地地形构造的特点,发明的一种灌溉方式,是新疆历代农民的智慧结晶。在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水贵如油,北部天山雪水融化,渗入戈壁滩在地下流淌,成为宝贵的水资源。古代吐鲁番人创造性地开挖了坎儿井灌溉农田,并世代相沿成习。“坎儿井”引水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据有关专家考证,新疆人民发明的坎儿井技术,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往中亚、西亚等地,并在这些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有坎儿井,但相对而言,伊朗和我国新疆留存的坎儿井较多,而且现在仍在使用。专家指出,坎儿井,具有无可替代的使用价值,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保护坎儿井,不但是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保护一份珍贵的世界遗产。但是,过去50年来,我国新疆的坎儿井生存状况堪忧。水利统计资料显示,50年前,新疆坎儿井有1784条之多,年出水量达6.8亿立方米;但是目前,新疆有水的坎儿井仅有约500条,1200多条坎儿井已经干涸。目前坎儿井正以平均每年20多条的速度在消失。
联合国倡导保护农业遗产
从2002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开始启动设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也被称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杰出的景观,对于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可恢复生态系统和传承高价值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也具有重要作用。自2004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陆续选出一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试点。几年来,陆续有包括我国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伊朗“坎儿井”等全球30多个项目申请。到目前为止,共确定了5个试点项目,包括中国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菲律宾伊富高的稻米梯田系统,秘鲁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智利的智鲁岛农业系统,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的绿洲农业系统。按照计划,联合国粮农组织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选出100—150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将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古国和大国,“稻鱼共生系统”代表亚洲跻身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世界农业遗产在全球第一个挂牌的保护区。我国选择浙江青田县龙现村作为申报稻田养鱼这一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地,是因为不仅可以保护这里最原始的稻田养鱼技术,同时也可以使这里的优美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景观与农业景观得到保护。
与国际接轨促进保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研究员说,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正受到各种威胁,包括传统系统的废弃、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和转移以及传统物种的转移或消失等。这些威胁使得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的知识和管理系统濒临消失,这也正是有关国际组织设立世界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原因。
闵庆文认为,伊朗率先申报坎儿井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实际上代表了一种趋势,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农业文化遗产这种新的遗产类型越来越重视。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耕作文明的农业古国、农业大国,具有不少潜在的农业文化遗产,需要尽快去调查、整理和保护。
随着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传统已经渐渐淡出现代生活,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困境。而包括“稻鱼共生系统”在内的许多农业生产模式、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地保护、合理地利用这些财富,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是要把所有的地区都变成一个农业模式,核心区必须保持原汁原味,其他区域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闵庆文指出,“现在,我国已经设立了文化遗产清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也应该尽快设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预备清单,以便与国际接轨并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