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在京沪两地的市民中,关于公交卡押金的话题日渐升温。在北京,三名大学生认为北京交通卡收取20元押金不合理,将有关单位告上法庭。在上海,市场流通的1500万张“一卡通”,每张卡押金30元,仅沉淀押金的年利息就高达1100多万元。 对此,上海市消保委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就“一卡通”押金收取的理由及押金的用途等问题,尽快给市民一个说法。
此外,以“卡”牟利的还有垄断巨头中石化。据报道,中石化发行的加油卡每张同样收取30元的押金。较之公交卡部门更为恶劣的是,中石化公司的加油卡“只卖不退”。以上海地区发行加油卡累计超过100万张计算,中石化仅发卡营收就超过了3000万元。
由此看来,押金问题绝非独立的个案,其背后的体制原因更加值得探究。对于押金问题,两地的公交卡公司都承认,收取的押金金额要远高于10元左右的制作成本。但同时,他们也强调了收取押金的必要性,就是能够提高市民的资源节约意识,防止市民随意申领和丢弃卡片。
表面看来,以所谓提高“资源节约意识”作为收取押金的理由,似乎有些道理,但其实这只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借口。
首先,收取远高于成本的押金是否能够真正发挥节约资源的作用?资金成本或许有助于抑制浪费资源的行为(例如资源税),但真正要提高资源意识还是依赖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仅靠收取押金并不能治本。而对于公交卡公司而言,要想真正提高公交卡的利用效率,更重要的在于做好闲置卡的回收工作,而目前上海退卡网点很少,且仅有的几个网点内常常人满为患,门口孳生一批收卡黄牛巧取豪夺。“办卡容易、退卡难”的问题始终存在,有些市民因此而干脆放弃退卡。这导致在上海1500万张交通卡的总量中,“休眠卡”居然高达近三成的比例。可见,以收取押金来提高市民资源节约意识的方法并未奏效。
其次,交通卡公司收取押金的真正底气绝非为了所谓的“节约资源”,而是其自身的垄断地位。现实生活中,发卡的企业很多,例如商场有折扣卡、健身美容会所有会员卡,银行有储蓄卡,而这些卡,往往都只收取工本费,甚至是免费,而绝无押金之说。难道他们不想通过收押金来“节约资源”吗?也许并非他们不想,只是所处的行业,有比较充分的竞争,如果收取押金,肯定会导致消费者流失。所以,敢于收取高额押金的,只能是不担心消费者流失的垄断行业。上海公交卡公司在本地区独家垄断经营,别无分店;中石化也是寡头垄断的典型,要加油,只有中石化和中石油可以选择。所以,垄断才是收取高额押金的底气所在。
需强调的是,虽然对于节约资源并无明显效果,但押金沉淀加上巨额利息收入,给垄断企业带来的经济效应却非常明显。而由于账目不对外公开、外部约束机制不严格,这显然已成为垄断企业可以自由运用的糊涂账。
押金问题所涉及的行业都具有两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社会外部性与相对垄断地位。由于垄断的存在,使得这些机构能够任意设置收费项目、提高收费价格,而公益性则使得其收费行为可能造成恶劣的社会后果。这正是公交卡押金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根本原因。
为了避免类似的问题在公交领域出现,作为押金的真正所有人,公交卡、加油卡的持卡人显然具备充分的知情权和质疑权。因此,由上海市消保委就资金的流向提出疑问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公交卡公司理应积极做出公开回应。长远而言,任何类似变相收费行为都必须受到政府、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唯有如此,才能够彻底化解公众对于垄断企业收取押金(变相收费)的动机和用途的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