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能见度也有科学探测仪了。 记者 杜悦 摄
本报讯 (通讯员 木美丽见习记者杜悦)都说西溪湿地是杭州的肾、是城市的肺,但到底肾功能有多强,肺活量有多大?湿地的气温,和市中心有没有区别?湿地的存在,对调节城市气候又有多少影响?
昨天,杭州国家西溪湿地生态气象站正式投入使用。这些问题,都将在不久的将来,给出答案。
西溪湿地,杭州的一张金名片,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是目前国内唯一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早在西溪湿地一期工程实施之际,杭州市气象局就提出建立西溪湿地公园生态气象监测基地,2005年11月开始动工,如今正式运营。
据了解,西溪湿地生态气象站的建立,突破了全国城市生态气象观测站点建设的零纪录,而且将为研究城市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第一手生态气象观测资料。第一期27个观测项目,有不少填补了我省气象观测的空白。
零纪录的突破,这样说起来有些空洞,但只要你了解这个湿地气象站开展哪些观测项目,来了哪些真家伙,就知道所言不假了。
从土壤里看全球气候变暖
四五个平方米的一块小空地,四周用白栅栏围起来,这有什么奥秘?
“这块空地里藏着13个探头,3个探测土壤热通量,5个测地温,5个测土壤湿度。”杭州市气象信息中心网络部副主任姜纪红介绍,这是目前省内最全面、最细致的土壤探测设备。
测土壤,为了什么?这跟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大有关系。
全球气候变暖,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有一部分会被吸收进土壤,土壤热通量就是计算大气和土壤间的热量交换,而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与之有一定关系。
13个探头日夜工作,测得数据后,传到一旁的土壤数据采集器,实时传到分析人员手中。
能见度也有科学探测仪了
“预计明天最低能见度2-3公里。”开车的人都关注能见度预报。不过,在目前条件下,这些能见度都是通过竖立标志杆,用肉眼观测出来的。以后就要精确多了,因为有了专门的仪器设备。
能见度探测仪是根长长的杆子,顶端有两个探头,一个探头发射激光,一个探头接收激光。通过时间差算出激光的速度,就可以测出空气中微粒物的含量,也就看出能见度有多少了。
先进的仪器设备让人眼前一亮,这还只是西溪湿地生态气象站的一期设备。明年开始,二期的一些气象观测项目将陆续展开,更突出生态特点,挖掘出西溪湿地更多的奥秘。
听听负氧离子预报决定是否外出
负氧离子又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它的浓度与人体健康水平有直接关系。负氧离子进入人体循环后,能改善心肺功能、加强呼吸深度、消除疲劳、防止空调病。姜纪红说,现在的森林预报中,有关负氧离子的预报大多是人工观测得出的,二期工程中,将引进负氧离子自动观测仪器,能精确测出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多少负氧离子。听听预报,含量高的时候,自然就适合你外出游西溪了。
续写竺可桢的物候日记
二期工程里最引人注意的一点,就是要进行物候观测。在西溪湿地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了解湿地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生存场所变化,尤其是珍惜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的动态。
物候观测,对我国的气象学来说,是一项中断了的工作。研究候鸟怎样迁徙,研究桃花何时盛开,现在大多是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在做,气象学方面的研究却很欠缺。
其实,姜纪红说,早在20世纪初,老一辈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物候日记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现存的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竺可桢日记,大多以记录气象、物候各种资料为主,共计38年37天,竟然一天未断!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续写竺可桢的物候日记,不仅是为保护湿地生物和遗传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也是在传承一种科学精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