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座城市,用自己的心爱护着这座城市,他写下了自己的诸多建议,在此我们摘登部分内容。也许其中某些已与决策部门不谋而合,也许有些还不够成熟,但这毕竟是一份来自民间的思考,其意义也决非仅仅只是抛砖引玉。
旅游业下决心尽早恢复“大明宫”原貌
一个朝代最重要的古建筑应当是宫殿,宫殿最能展现这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西安作为一个“世界古都”,应下决心尽早尽快恢复“大明宫”原貌。
重建大唐“西市”,重建“丝绸之路大市场”
目前正在建设的“西市”重现了唐朝“西市”的景象,将来可供游客参观、餐饮、购物、娱乐等。除此之外,还应建设“丝绸之路大市场”,该市场要设有足够的仓库、站台、站线、停车场、旅馆等,具有“方便、低廉、效率高”等优点。中国商人将货运到此处展销,外国商人到此看货、订货、托运,双方商人在“西市”吃、住、做买卖,抓住外贸商业,以“商”兴市。
展现“大汉风貌”,恢复“昆明池”、扩建“董仲舒祠”
汉朝持续了四百年,开辟了丝绸之路,确立了“汉语”、“汉人”、“汉族”的地位。当年汉武帝训练水军的“昆明池”气势雄伟,应予恢复展现。不仅能改善西安“小气候”,美化西安西区,发展旅游业,还能带动周边房地产业和餐饮业、交通业、商业等的发展。如何将其设计好,希望发动市民、专家献计献策。
董仲舒是汉代大儒,他影响了汉武帝尊崇儒家统一思想,此思想影响了后世二千年。西安有座“董仲舒墓”,坐落在南城墙内和平门之西,建议将其扩建成“董仲舒祠”。祠内还可建“汉朝历史博物馆”。
也要展示明清文化,修建“明清街”
在古城内到处可见明清的遗迹。若干年前西安市政府已经修建了书院门仿古街,但是街道太短。如果扩大范围,全面展现明清历史文化,则必定成为西安盛景。建议“明清街”应该有若干民居、一些商店、手工作坊、宗教建筑、服务性单位,还有政府管理部门、文教单位等。
文化产业
翻译:组织专家学者尽快将中国古典哲学、文学等学科方面的名著翻译成世界上几大种文字的书籍,推向世界。让全世界热爱中国。
办校:成立“中国文化大学”,迅速培养大批合格的汉语教师。
电视:西安的电视台应将周秦汉唐的历史故事、传统文化普及到群众中去。
建“中国文化艺术博物馆”:此馆内设若干个展厅和许多演出厅,在此馆内展现中国古典文化艺术。其中将长安鼓乐、秦腔、皮影戏、唐代宫廷舞乐等文化艺术瑰宝向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展现,每日开放。
房屋建筑
美丽西安城:建议今后西安市城区建房不再做平顶房、黑瓦顶房,而要做红瓦坡屋顶房;街边、院内、地头均需种树充满绿色。古城内建筑应仿古,不应再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了。古城外建筑形式可多种多样,不受限制。道路交通
目前的市区道路是棋盘格状(经线、纬线交叉),道路东西向、南北向方向较正,便于辨别方向。但存在一个缺点,绕路。合理的道路布置应该是中心辐射式(或蛛网式)。建议以二环路为界,以内不动,以外加设放射状干线道路直达郊区乡镇。
古城墙以内的道路不能再加宽了。应维护现状,尽量保持古城古街状态。
其他
希望“幸福林带”早日建成,让东郊拥有一个“氧吧”,也给市民特别是老人、孩子一个活动的好场所。
建西安自己的“影视城”。
写小说、编戏剧、拍影视,宣传三条历史之路———丝绸之路、取经之路、和亲之路,其主角分别为张骞、玄奘、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