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一大早,记者在铜仁市鱼塘侗族苗族乡牛场坡村看到,田间油菜、白菜长势正好,在一口容量236立方米的水池里,几只白鹅正在嬉戏。村支书潘新华说:“去冬,全村修了198个水池,我们村地势高,没有水种不上庄稼,现在好了。 ”村民陈开堂家有5亩地,去年听说村里要搞“三小”工程试点,他放弃了外面的工作立马回家,请亲戚朋友帮忙修了3个水池。有了水,他种上了水稻、辣椒、花生等,今年粮食大丰收。他扳着指头算了算账,各项收入可达1万元,比往年强多了。铜仁地区下大力实施“三小”工程,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成为治旱治穷的利器。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
去年入夏,铜仁地区遭受了一场20年来罕见的严重旱灾,持续干旱达3个多月,全区90%的乡镇受旱,近70%的人口受灾,80多万人、50多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铜仁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喀斯特地貌突出,山高谷深,水低田高,耕地分散且多为坡耕地,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0%,旱情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地委、行署深刻认识到,要解决铜仁的粮食和“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必须从水利基础设施抓起。地委书记杨玉学在总结旱灾教训时指出:“旱灾给铜仁地区上了深刻的一课,工程性缺水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经过实地调研和多次讨论,2005年11月,铜仁地委、行署作出了苦干10年,基本解决全区工程性缺水问题的《决定》,制定了10年治旱《规划》,主要依托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三小”工程解决人畜饮水、生产灌溉问题。
多方支持全民参与
铜仁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去年财政总收入只有10多亿元,而建设“三小”工程计划约需投入资金40亿元,资金从何而来?为使10年治旱开好头、起好步,铜仁地区今年初建立了一级抓一级的领导责任制,争取到国家资金2亿元,财政整合资金7000余万元,通过“一事一议”群众自筹上亿元,小水电招商2.9亿元等共筹资金6亿多元。政府编制了统一的施工规范和政策,建成后产权为村民所有,可以转让、继承,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积极性。为解决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后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干部同群众一起干;军分区组织现役官兵、专武干部和20多万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冬修水利主战场;共青团、妇联也组织广大青年和妇女积极投身水利建设。“三小”工程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民心”工程,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工地上,随处可见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十几岁小孩的身影。春节期间,在外工作回乡过节的村民也积极加入冬修水利行列。截至3月底,群众累计投工110万人次,完成土石方量90.5万立方米,建成“三小”工程6000多个。
集得雨露抗御旱灾
今年6月下旬,铜仁地区出现了中等程度伏旱,部分地方连续干旱40天以上,烤烟、水稻和栽种较晚的包谷受到严重影响。但在完成“三小”工程的地区,烤烟、包谷、水稻都获得丰收。印江自治县沙子坡镇花园片区,从6月中旬到8月上旬持续50天干旱,由于已建成的近百口小水池(窖)解决了全村1080人的饮水问题,还浇灌土地370多亩,生产生活基本未受影响。松桃自治县瓦溪乡炉坪村,家家都建起了小水窖,人畜饮水困难得到根本解决。村民们兴奋地说:今年家家户户的水窖都装满了水,就是连续再旱三四个月,也不愁没有水吃。一些有眼光的村民,在“三小”工程实施的同时,看到了致富的机会,改变了长期以来只种包谷、红薯的习惯,在有小水池依托的地块种上了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水果等,并配套发展经果林、烤烟等。在一些基本解决饮水困难的地方,许多群众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发展养殖业。群众说,过去连人饮水都困难,哪敢养牲畜,现在“三小”工程修到了家门口,可以放心大胆地养牛养羊了。 作者:张健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