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采访杨允中老人,是我多时的愿望。早就听说扬州检察院的这位检察前辈退休之后迷上了根雕艺术,他长年跋涉在逶迤山路之上,盘桓于荒岭丛林之中,倾其囊中所有,采集树根10多吨,5次雇卡车拉回家中精雕细琢。听说他展出的作品,被港商看中,以数十万元高价收藏,他却不为所动。
这些,让我这个晚生对这位根雕老人产生了一种近乎传奇的感觉。
一个秋风送爽的午后,我来到杨老的家中。跨进杨宅大门,一股浓烈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只见居室内层层叠叠摆着十二生肖根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的两个房间里摆满了根艺作品,从花鸟走兽到人物、山水等,最大的有2米多高,最小的只有10厘米高,更有许多作品无处摆放而委屈在箱柜中或被堆之墙隅。面对这数百件雄浑古朴、妙趣横生的根艺作品,我深深体会到老人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老人在退休之前,一直与经济案件打交道,有着高级经济师职称的他,是怎样走进根雕艺术天地的呢? 早年的杨老,爱好书法、绘画、古诗词,但因忙于工作,直到退休之后才有了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杨老发现一个干枯的雀梅盆景有很美的造型,于是他用水洗净,略加裁剪,一只富有情趣的苍鹰诞生了,这是他的第一件根雕作品,杨老把它命名为《觅》。从此,他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在根雕艺术中寻觅。
根雕是人们利用根的自然美,施以艺术处理的造型艺术。树桩、枯根本不是艺术,但将这些“璞玉”雕琢成“器”,便构成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优美造型,使人浮想联翩。根艺的基本特征是,奇巧结合,天人同构。根材是天然生成的,但并不十全十美,或凸凹疤节,或扭曲迂回,或残缺洞窟。然而,在根雕者的审美视野里,便显示出残而不废、缺而不亏、雅而不俗的特色。正是这种奇异局限的、似与不似的物态,给人提供了一个巧藉天然的创作空间。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根雕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发现的艺术。有人说,有了奇特的根材,便是成功的一半,此话不无道理。但杨老认为,发现并不是靠运气,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只有生活经验积累丰富的人,具有敏锐艺术审美眼光的人,才更有缘遇之。为了选好原料,他四处寻觅,江苏、安徽的不少山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奇特的根往往生长在最险恶、最艰苦的环境中,杨老为之付出的是艰辛。杨老还善于起死回生。一次,他在一个搞根艺的朋友家发现一个被丢弃的树根,觉得很有灵气,于是带回家反复琢磨,几个月后,灵感迸发,稍作加工,一个活脱脱的《苏秦说秦王》的人物形象便呈现出来。这件作品后来被行家赞誉为“把中国画的构图美、雕塑的立体美合二为一”。
根艺始于战国,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到目前为止,我国现存最早的根艺品,应是战国时代的“辟邪”。杨老告诉笔者,任何一件令人满意的作品,都是有强烈思想性的,作者的思想水平、审美层次、文化修养都要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并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艺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从事根雕艺术的人学识越渊博,想象力越丰富,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越能震撼观赏者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思;所以,要尽最大可能多学一些外围知识,如雕塑、美术、历史、文学、诗词等。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杨老钻研绘画、书法,钻研文学、美学,还注意收集各种人物、动物造型,中央台的《动物世界》是他必看的节目,并融于心中。“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在制作根雕时,面对杂乱纷繁,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材体,从联想、构思、立意,到整个创作过程,都要使材体的自然美得以充分地显现和提升。除对局部作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得以发挥。在雕琢方法上“三雕七磨”,即以模仿根自然形态的磨制方法为主,以少量、局部的雕琢为辅,使雕磨过的部分和根的形态尽量融为一体,不露雕琢痕迹。为了处理腐根废须,杨老常常干得满头大汗,并屡屡划伤皮肉,至今手上伤痕累累。有时来了创作灵感,半夜三更起床制作,惹得家人说他患了根艺痴迷症。多年的日积月累,杨老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了灵气,《仕女》显现出古典女子的雍容典雅;《九·一八》展示了抗日气概;而一则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喻示着检察官的清正廉洁……凡杨老施以刀工雕磨之处,都尽力处理好过渡,使之不留痕迹,让人感到行云流水、浑然天成。那些诗情画意般的艺术造型,天姿婀娜之娇态,恢宏奔放之气势,飘飘于然的韵味,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享受中,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情思。
根雕艺术以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邃的意境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人们为之陶醉的过程中,不免产生无限的遐想,从中领悟出某些哲理。有人说,根雕艺术品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凝固的音乐。我想,它又何尝不是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奇幻的神话呢?
“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去挖掘美,这就是我的追求。”告辞杨老时,夕阳映照在他清癯的脸上,老人眼里透出的是清澈、干净的光芒,我听见他静静地在说。他不屑于浮躁中的实惠,满足“盘根错节深山中/奇巧多姿又玲珑/只因慧眼能赏识/剪裁雕饰夺天工”(老人自作七律)的生活,依旧喜欢伫立于小院的花坛前,凝神屏气。他打算将他的根雕作品汇编出书,作为明年八十大寿的生日纪念。我相信,他的敏锐而深邃的艺术气质,必将继续丰盈他的晚年生活,我深深地祝愿他。
关于我们 社长致辞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西路5号 邮编:100040
中国检察日报社 web@jcrb.com.cn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Copycenter 2001-2006,allcentersreserved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 |
|